《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心得五篇优质.docx





《《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心得五篇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心得五篇优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心得五篇(一)庄子读后感 我们在小组沟通的过程中,曾经谈论过阅读庄子的方式与目的。当时我建议大家不要单纯把庄子当作一种学问体系去学习、阅读,更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人生才智去体验、感悟,读到喜爱的句子可以摘抄一下,这也是我的阅读的方式。 后来我们曾多次遇上过许多问题与分歧。我记得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自己的一个观点:中西哲学的语境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沟通许多时候都是不同等的。例如西哲会指责中哲语意不清,概念模糊,缺乏逻辑体系;中哲也可以指责西哲过于注意概念嬉戏,缺乏对德性、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感悟。我们以此差异来对两者进行相识、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假如我们在此问题纠缠
2、不放,有意抬杠,那也是有碍沟通、进步的。 而庄子这本书的问题也在于此,首先它不是一个系统、逻辑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个不需多讲。其次,由于文言解读的差异,人们可以从许多个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向去解读。另举道德经的一个例子,开篇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特别道。”这其次个“道”字,究竟是“遵循”的意思,还是“说明”的意思,两种解读,两种思想,国学有时候就有这个问题。再次,庄子年头久远,我们难以确定,究竟它哪些部分是伪造的、被篡改过的;哪些部分才是其真实的,一贯的思想。 这样的问题也是还有许多,不一而足,它们导致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会遇上许多困难。比如说,我们哲学小组在读庄子的过程中,遇上的一个最根本的
3、问题是:庄子常说的、最重要的那个“道”,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能像读西哲一样,运用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就像我们把论语里面有关“仁”的表诉全部列出来对比,不能总结出什么是“仁”。而庄子的“道”,同样如此。 于是我们会起先思索,究竟那些观点才更接近庄子的思想本身,那些观点明显是假托?我们究竟是要去追求庄子思想的本真,还是只追求自己偶有所得便好?面对这些问题,我想每个人读书的立场、目的不一样,人们也应当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认为重要的是:第一,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保持谨慎怀疑的看法,切莫以片面的理解,就以为自己领悟了庄子的精髓。其次,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你有
4、心阅读,走进庄子这个虚幻浩瀚的世界,多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过程已经会激发你的思索,你终究会有所收获。 (二)庄子读后感 在庄子当中,到处有在讲他所崇尚的“道”,但是都是描述,没有定义。所以我们对于“道”的理解,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心性的感悟。不过尽管如此,信任大家对“道”的理解,也不会相差太远的。 庄子或者道家所谓的“道”,也许是一种一元的、形而上的、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符合自然的、清静无为的存在。这样一种“道”,贯穿于庄子思想的本体论、相识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等方方面面。 纵观东周诸子,除了阴阳家之外,道家算是最关注形而上的问题的了,老子就是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代表。我在高校里
5、一位讲中国哲学的老师曾经有过一段很好的说明,他是这样说的,我们人、动物,会走会动会说话,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子在限制自己(古人就以为是心),脑子一发令,我们的手脚就会动,嘴巴就会说话了;那么老子就视察天地改变、山河日月,他也在想,这大自然一切一切的改变,是不是也有一个最高的“脑子”在发号施令呢?于是他就发觉了“道”。道家的“道”,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符合一切自然的本性的,人只要获得了“道”,那就会走入最高的境界,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 那有一个问题来了,老子和庄子,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道”,用文字语言说清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曾经多次探讨过的“言意之辩”。 首先来对比西方的哲学,西方古代思想家们的传统,
6、一向注意概念、语言的清楚。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先,他们已经强调概念、定义的重要性,而且对此也有诸多开创;后来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再始终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整个西方哲学,仿佛就是一个浩大而精致的概念王国。西方的思想家们,就是想要通过考察精确的语言概念来发展思维,从而相识世界。 至于中国古代哲学,则有另外一个传统言意之辩。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会怀疑,语言真的可以精确地表达意思吗?就算我真的精确地表达出来了,你可以精确地接收得到吗?道理很简洁,我们每个人人生阅历、学问水平不一样,许多时候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都是有主观性的。假如我说失恋了我很难过,“难过”这个词,可以精确地表达我此时内心情感是何种感受何种
7、程度吗?你所理解的“难过”,是以你昨晚掉了一百块钱那种“难过”来理解的吗? 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先秦早有根源。易经也有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道家则多次多方面地谈过这个问题。庄子认为,所谓的“道”都是渊博的、宏大的,无所不包的;而语言本身是糟粕,是狭窄的。假如“道”有了一个详细定义的框定,那么它就只能“是”这个而“不是”那个,但这是不符合“道”的本质的。这里有体现庄子的辩证法,不过我之后再具体谈。 对于“言意之辩”,不仅中国古代哲学有关注,西方后现代的思想家们也有详细深化的探讨了。而我们哲学小组探讨的结论也许是,肯定的语言和概念本身,会利于我们表达意思情感
8、,加深对世界外物的思索与相识(比如你现在看我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否则我们或许只能通过大笑来表示快乐、拍桌子来表示生气。但是语言和概念是相对静止的,思想和情感是特别细腻、丰富的,某些时候,概念也会阻碍我们相识世界,语言也会沦为“语言化石”。假如有心的挚友,应当对此特别当心。 所以,最终重申,由于庄子他们对语言和概念的不信任,我们读庄子,有时候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来理解,而是要通过心性阅历来感悟。 (三)庄子读后感 在上一节当中,我已经简洁地提到,道家的“道”,是来自于老子对自然改变的视察,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来源之一: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道无所不容、无所不在。因为“道”,日月星云得以运行,山川河
9、流得以形成,人类社会得以运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发展。 然后我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读出来庄子的“道”的合理性来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倾向。他们在论证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时候,都会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尧舜禹、三皇五帝时期找到理论支撑。由于诸子都是民间兴起的私学,他们须要找到一个正式的“正统”来证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好玩的是,不同的派别尽然可以在同一个例子当中找到迥然不同的结论,比如说,孔子会赞颂三代和西周时期的音乐,然后提倡复原礼乐制度;而墨子也会提到三代时期的音乐,但是就会提倡“非乐”。 对于诸子的崇古,我发觉有一个问题就是,诸子在引用以前的历史来论
10、证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并非敬重客观现实与内在联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场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历史来证明自己的思想。其次个问题比较根本的是,我认为诸子这种“崇古”,是一种盲目的崇古。因为诸子总是在强调,过去有多好,远古有多好,现在就不好了。但是这种过去的好,其实更多是他们幻想、构建出来的。在远古时期,社会普遍更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疾病横行、生存环境恶劣等问题,只不过垄断学问的人们,用文字为远古时期的社会粉饰太平罢了。 说回庄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与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时期,他是崇尚更久远更古老的、甚至三皇还没出现的时期的远古社会,并且从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发觉这一点
11、跟两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卢梭的做法很相像。卢梭为了论证“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存在,也是从人类远古的状态找到“人生而同等”的合法性的。卢梭的思想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赞人类的“原始自然”的状态,认为文明与才智就是导致人类不同等和灾难发生的根源。 而庄子的做法一模一样,他崇尚“道”,而“道”的要求是无知、无欲、无为。庄子认为,才智、欲望、妄为是导致东周时期斗争不断、社会混乱、人民生活疾苦的根本缘由。所以他崇尚远古时期,因为远古时期的人民正是无欲无知的,他们也不追求有所作为,所以社会安定,人民华蜜,这样的一切,才是符合“道”的。假如当今(东周)的社会想要获得安定,就要学习远古时期的社会,那样
12、就可以获得“道”,获得华蜜。这样的思想,在在宥、缮性、庚桑楚等篇目,多见论证,由于篇幅过长,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四)庄子读后感 庄子崇尚远古时代,因为远古的社会与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朴、简洁、同等,社会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更没有斗争动乱。庄子和道家,始终就是赞颂这种社会状态。 然后他们考察才智与技能之所以产生的缘由。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才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而庄子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人世间)。也就是说,全部的才智、技能、名声、礼节、等级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淳朴的心性受到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子 读后感 读书 心得 优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