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篇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篇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一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起先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举荐了道德经等书,最终有机会仔细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才智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才智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出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需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须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深思,道德经给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隐藏
2、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胜利,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根据道德经一书中所提倡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退贪念,宽以待人,欢乐学习、欢乐工作、欢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
3、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是文化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专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悲观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化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知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志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同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相宜的方法去变更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
4、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实的辩证思想,就是敬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改变的,不为人限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许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
5、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敬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实”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冲突。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显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反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处。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好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意,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情愿信任自然的逻辑,而随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
6、佐证。 三、爱惜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相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白。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来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觉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爱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许多是无可挽回的,灭亡了的物种也就恒久的消逝了! 四、身为国
7、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许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许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许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
8、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逝了,自然就不太注意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
9、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华蜜,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二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宏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
10、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解并描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改变的玄机,讲解并描述了阴阳变化的微妙;德经讲解并描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需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惜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需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处,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
11、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才智,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斗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才智之学。 那道德经原委内涵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行言传的!其次道是运动改变的,不断绽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改变的!举个例
12、子,有一首歌颂得好啊:你问我究竟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干脆形容证明究竟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厚,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厚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厚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内涵与真谛! 善有好多种好处。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那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那里要求我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还我们天
13、真纯净之本色,显我们君子坦荡之气度!道德经其次十七章说“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意思是说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师,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鉴,因此光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去影响,领导别人,同时也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借鉴。做到“日三省尔而乎己”。善还要做到宽容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处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宠爱卑下之地,心灵喜爱深渊安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能,行动能够适时。正是因为与世不争,所以就没有怨恨!这说明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普利万物的特
14、性!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返归到本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致凶祸,明白守常才能包涵,能包涵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终身不会出现困阻!这教化我们要静心,要宽容! 前面讲的都是指善要对别人好,其实善也要对自己好。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则能够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获得天下还重要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对自己的生命比
15、对获得天下还疼惜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较流行的话说明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要求我们学会一种养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里面关于善的句子还有许多。比如其次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如其次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行开;善结,无绳约而不行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再如地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对道德经德其次点领悟
16、是“处下无为成大德”。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意思是说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王候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孤的含义是孤立无助。寡的含义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称职。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还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他们能处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为百川!这也是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处下!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说已经有了学问,还以为没有学问,只是上等的有知。没有只是,还以为有了学问,这是有知的弊病
17、。这也是在教我们要处下,要虚心! 但处下并不是软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要与他人友好和谐相处,对他人谦和礼让,时时以比较低的姿态去应对生活。体此刻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变更和放下多少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内不化呢?所谓的内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纷繁困难多变而又充溢诸多诱惑的社会,你能持续多少内心的世界不变!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持续自己的本色永不变,从而到达内心的安静与闲和,使自己能够遇事不忧,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进而使自己的内心将不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触动和变更!这就是内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到处下! 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无为又该
18、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以无为之心处有为之事”。所谓的无为之心就是指对待事物不能看得太重,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羁绊。以这样一种简洁心态去做一些有所作为的大事!古之圣贤就是如此,他们都是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处事,但谁又能说老子、庄子、孔子无所作为呢?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无为”指的是不要去特性地提倡什么、激励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还是要“实其腹”,“强其骨”满意人们地要求,让人好好活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需,这些是还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把世人所忙禄的事情节约下
19、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悠闲放下的事情!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无为才会有有为。老子第十一章中说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们常人是经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地追逐,为名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干脆看的见的,而无为是道,好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的确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确定着我们的生活里的一切。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
20、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变更“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苦痛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洁与感动。体会亲情的滋润,去观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快马加鞭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安静致远,淡泊名利好像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1、我们须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予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犹如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犹如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犹如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三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见“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敬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看法,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许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假如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
22、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见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意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简单被
23、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实行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确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夫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假如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
24、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实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必需的作用。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四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多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动身,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绽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
25、,后面的文字说明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说明。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起先,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起先,“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
26、”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绽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来,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来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绽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长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
27、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全部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动身理解,而不就应依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五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当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原委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当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根据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28、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特别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其次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
29、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屈指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专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觉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意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