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1 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实行应急措施,干脆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其次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复原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复原生,稳定社会秩序。)、爱护劳工权
2、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在肯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峻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缓和了社会冲突,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相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 干预,使美国政府担当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详细
3、措施如下: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原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 管制证券业。 (2)复兴工业核心内容:政府加强对工业的安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生产引起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 为受损农夫供应补贴。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措施;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且措施多以立法形式出现。 作用: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冲突; 开
4、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辞“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2 1、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中心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唐太宗留意汲取隋亡的教训,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
5、图志,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复原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他所实行的措施有:“内亲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任用魏征;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养精蓄锐的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动身,慎用刑法,用法务在宽简。制定唐律削减大量死刑条款;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藩镇割据问题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很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了中心集权。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3 1、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
6、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运用,标记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宝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运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起先运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缘由(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
7、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意自家的基本生活须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旺盛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8、(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快精湛著称,还汲取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汲取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心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殊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驾驭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旺盛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独创
9、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始终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家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
10、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干脆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旺盛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1、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激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爱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爱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忧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应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
12、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4 1.秦的建立: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
13、、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心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帮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心政府中三公之下的很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干脆管理;帮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相互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心政府以下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乡里机构;长官由
14、皇帝指派;起先设置选官考官制度。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3)先秦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 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心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
15、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记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4.中心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主动: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境况日趋恶劣,阶级冲突快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心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
16、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心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卫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 缘由(必定性):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须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须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抗拒;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心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7、,既相互协作,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统治权驾驭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阔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心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记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5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学问结构: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成功;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说明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考点归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