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详细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打算: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爱好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识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二、 组织活动,体验
2、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老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沟通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索: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老师巡察指导。 3、全班沟通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
3、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沟通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相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
4、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推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沟通。 假如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
5、法在脑子里测量。 假如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示学生留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精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日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277850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1、课堂的调控 整节课学习内容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学问内化,在许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 多。在新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支配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
6、为自身学问。在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 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 想想做做6:该题设计估算,体现估算的多样 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推断。其次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推断两式得数大 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日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 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详细得数才能比较。 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从猴山到孔雀园
7、有几条路? 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我们比较那条路最近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详细结果就推断出来吗? #27785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关于第8页主题图我是这样利用的: 首先让学生从图中找到数学信息“每辆车准乘70人,二(1)班35人,二(2)班30人,二(3)班35人,二(4)班34人,那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理解“准乘”、“和乘”的意思。 接着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认为在教学计算方法之余,还要考虑到实际状况两个班可以合乘,另两个班和乘行不行?因此,我让学生充分探讨,设计出合理的乘车方案: 方案1、二(1)和二(2)36
8、+30=66、二(3)和二(4)35+34=69合理; 方案2、二(1)和二(4)36+34=70、二(2)和二(3)30+35=65合理; 方案3、二(1)和二(3)36+35=71、二(2)和二(4)30+34=64不合理。 然后我又让学生对第3种方案进行探讨,看有没有方法解决?有很多学生想到可以从第一辆车调到其次辆车上1人,但有同学又认为这样不太便利。 我认为这样利用第8页主题图不但能完成应有的教学内容,还培育了孩子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实力,效果良好。 #27784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