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精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学问点 一、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用环境的荒芜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3、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作点赏析。 答:例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报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
2、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剧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答:适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旧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浪漫的鲜花,这是有与高二、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答: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 答:“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
3、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3)首句写诗人远眺黄河的特别感受。这一句的视察依次是“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上”。其次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假如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袤的胸襟。 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四、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从诗中的
4、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色? 答:三两先知短欲上 2、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答:“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暖”、“欲”是画面所找不到的,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朝气朝气勃发,情趣盎然。 3、“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反映了肯定的哲理意义,你知道吗? 答:敢为人先,勇于探究者才能获得真知。 七、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孤独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味道在心头 1、谈谈你对词的上阕中表现的景与情的相识。 答:景是凄冷秋夜、如钩残月,梧桐遮挡下的幽深小院构成的孤寂凄凉之景;情是被幽禁的作者的浓重愁情。清景
5、中人,人眼中景,彼此烘托渲染,使景与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环境气氛,愁苦之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词的下阕用了的修辞手法,用来写离愁,形象地表现离愁的。 答:比方一团乱丝线(丝)纷繁杂乱,无端无绪,难以解开。 八、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答: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答出2句即可)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落寞、孤独 3、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
6、的好处。 答:“新”与“旧”对比;(“去”与“来”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间消逝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的作用是什么? 答: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之情。 九、相见欢(词)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孤独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味道在心头。 (1)“无言”、“独上”可见词人之浓重愁情。 (2)“孤独梧桐深院锁清秋”,孤独者,实非梧桐深院
7、,人也。“锁清秋”,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味道在心头。”词人直抒胸臆。运用比方将抽象的离愁详细化,写出了离愁的纷繁和难以解开。“别是一般味道在心头”一句,写出离愁的味道,是一种什么味道,只可意会,不行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验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实的体验。 - 词的上阙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结合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词的上阙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孤独、苦痛的内心世界。“无言”、“独上”写出了诗人苦痛的内心。“月如钩”,.借缺月象征人的缺憾。“清秋”,“孤独”者、被“锁”者,词人也,写出了词人的悲愁无尽,内心的孤
8、独、苦痛。 这首词对“离愁”的描写为后世词家极口称道。结合词的内容,说说词人是怎样把抽象的离愁写得详细、可感的? 答:运用比方。“剪不断,理还乱”,用丝缕来比方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十、浣溪沙(词)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两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间消逝的悼惜。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团聚,感叹时间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2)“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妙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间消逝的怅惘,以及对美
9、妙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特别广泛,带有美妙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定要消逝的美妙事物都无法阻挡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旧有美妙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词人细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伤别怀旧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 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0、是千古传诵的名旬,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对偶:这一句时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十一、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士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写遮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鸟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想起人生路程,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事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
11、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醒悟的相识,这在迷信盛行的时代是难能珍贵的。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旧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雄伟志向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敬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去主动进取,建功立业。最终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12、,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支配。假如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开心,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志向追求和主动进取精神,恒久乐观奋勉,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3)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诗。全诗体现了作者达观、主动的人生看法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尤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千百年来曾引起多数读者的感慨和共鸣
13、。 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说明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狐裘不暖锦衾薄裘:_衾:_ (2)散入珠帘湿罗幕罗幕:_ (3)都护铁衣冷难着着:_ (4)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_阑干:_ 答:(1)皮衣被子(2)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3)穿(4)沙漠犬牙交错的样子 2、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
14、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始终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终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斗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3、试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写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5、”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答:“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奇妙,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如同洁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5、“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微环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
16、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气概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挚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许多相像之处,请简要说明。 答:表达感情相像:都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像:都借助凝视友人远去的背景表达感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
17、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具体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短暂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肯定要加倍留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时常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遗忘了反复诵读课文,假如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刚好与老师沟通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育自己的迁移实力。因此,同学们肯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学习技巧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如你可以坚持究竟,那么你就自然驾驭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实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实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仔细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学问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