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汇编.docx
《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一 1、实习目的:了解瑞晶洞形成过程,并加深对课程中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内容的理解。 2、实习区位置:临安市内的瑞晶洞是一处地下石灰岩溶洞,发育在5亿年前的晚寒武纪,洞口向南,洞体按自然组合划分为七厅。 瑞晶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3、瑞晶洞中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及形成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
2、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干脆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窟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削减,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穿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终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丽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耸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积累而成,其形态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 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稍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
4、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漂亮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奇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构造,加深了对课程中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内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次野外实习熬炼了我的实践动手实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视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当然还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应当与老师多多探讨,这样有利于学问与实践的结合。 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二 一、 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视察和分析 二、 实习内容 1.简
5、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爱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样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干脆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
6、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窟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削减,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穿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终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丽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耸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
7、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积累而成,其形态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 4. 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稍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漂亮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奇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
8、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习熬炼了我的实践动手实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视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三 一 实习目的: (1)驾驭野外实习视察的一般方法,视察描述实习地区常见的地质地貌、岩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相识一些地质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如:堰塞湖、倒塌等地质现象的分析。 (3)通过实习,培育干脆视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现象的实力,增加感性相识,扩大视野,培育提高视察实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4)培育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 实习地点:翠华山国家地
9、质公园 三 实习地区简介: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屹立,险不行攀,中有一自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巡游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
10、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丽。湫池四周古代曾建很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快。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四 实习内容 (一)自然地理 1.整体地貌: 翠华山与太华山系,在构造上属于北秦岭复背斜构造带,始出于震旦纪早期,基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东西紧密的线状构造伴随着剧烈的断裂和岩浆侵入,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发生了撕裂和断块及隆升。由于南北两侧断裂
11、下陷,中间因受挤压而形成北仰南倾的褶皱断块之山翠华山山体的岩性为太古片麻岩与花岗岩,其高峰峻岭均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后期岩浆组成,坚硬而抗蚀力强。经长期雨水剥蚀侵袭,河谷多呈V字型,整个地貌特征为:峻岭高山、叠障挺立,悬崖峭壁、峰脊波状起伏,河谷狭窄,水流湍急。 2.山崩地质景观 (1)翠华山山崩景观概况: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积累成巨大的崩积体。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
12、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各种特别地貌在中国非常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自然博物馆”。 山崩地质景观 (2)成因:倒塌体受地震力脱离开母岩时,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基本运动方式有自由落体、跳动、滚动和滑动4种。翠华山山体岩崩运动以滑崩为主。潜在倒塌体在孕育发展过程中,受岩性、构造、地貌、风化等诸因限制,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时,潜在倒塌体顺着结构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倒塌体在倒塌壁前整体沉陷,形成约20m宽的陷落带,积累有坠落岩块。潜在倒塌体向河谷运动的过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约,大约分为两个整体运动:一是十八盘堵河的岩崩体,因河谷狭窄,崩积物水平运动距离较小,大部分物质填充在河谷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 学生 实习 报告 600 字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