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wps(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王安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有关“书”的文体知识。1、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有关“书”的文体知识。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3、学习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3、学习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2、学习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坚
2、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教学安排】2、学习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教学安排】3 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1.题解 1.题解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 、 “与书” 、 “上书” 、 “答书” 等等,如 : 报任安书 (司马迁) 、 与朱元思书 (吴均) 、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3、” ,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 、 “与书” 、 “上书” 、 “答书” 等等,如 : 报任安书 (司马迁) 、 与朱元思书 (吴均) 、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2作家作品: 2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
4、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 , “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 王荆公诗文集 。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
5、, “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 王荆公诗文集 。 (2)背景简介 (2)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 推行新法,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 (1070 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 推行新法,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 (1070 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
6、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二、读解课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 (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
7、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 ,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 (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 ,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
8、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 ,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
9、年(1085) ,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 :硬在耳边哕嗦,强作
10、解说。聒:语声嘈杂。 (6)强聒(gu) :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7)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8)重(ch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8)重(ch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 (9)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0)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1)冀(j) :希望。 (11)冀(j) :希望。 盖儒者所争,尤在
11、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
12、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 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 (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
13、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这)不能 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 (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 (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 (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这)不能 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 (这)不能算是
14、(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 (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13)名实:名义和实际。 (13)名实:名义和实际。 (14)怨谤(bng) :怨恨,指责。 (14)怨谤(bng) :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5)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
15、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举:推行。 (18)举: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20)难(nn) :责难。壬(r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0)难(nn) :责难。壬(r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前:预先。 (21)固:本来。前:预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
16、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 ,向众人献媚讨
17、好当做好事, (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 ,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 (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 ,连老百姓都抱怨啊, (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
18、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力, (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 ,连老百姓都抱怨啊, (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
19、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22)恤(x) :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2)恤(x) :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3)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4)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 (24)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5)汹汹
20、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 ,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 ,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 (27)胥(x)怨:全都抱怨。胥:皆。 (27)
21、胥(x)怨:全都抱怨。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9)度(du)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29)度(du)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22、。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5)不任(r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35)不任(r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 4 个自然段,分为 4 部分: 本文共 4 个自然段,分为 4 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
23、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具体批驳提供理论依据。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
24、认可的道理: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具体批驳提供理论依据。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 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 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该一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该一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 第一层(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 指出当前现状:不
25、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并分析众“汹汹然”的原因。 指出当前现状: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并分析众“汹汹然”的原因。 第二层( “盘庚之迁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列举史实论证“熙宁变法”的正确性。 第二层( “盘庚之迁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列举史实论证“熙宁变法”的正确性。 第三层(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则非某之所敢知” ) : 以退为进,用假设来反驳,并委婉表明决绝的态度。 第三层(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则非某之所敢知” ) : 以退为进,用假设来反驳,并委婉表明决绝的态度。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结束全文,
26、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2.文段最后
27、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 态度。 2.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 态度。 坚决 坚决 3.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3.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4.“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4.“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小结】【小结】古代驳论文之典范古代驳论文之典范(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1)层次清晰,条理分
28、明。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29、。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
30、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
31、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三、填空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 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开宗明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 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开宗明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32、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句子是: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句子是: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
33、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6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举先王之政” ,根本目的是“以兴利除弊” ,这样的“事” ,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6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举先王之政” ,根本目的是“以兴利除弊” ,这样的“事” ,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4、两句从“征利”的角度进行了辩驳。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两句从“征利”的角度进行了辩驳。8 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8 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9 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9 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
35、”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为侵官。10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10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11 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王安石认为“盖儒者所争” ,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实已明” ,那么天下
36、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11 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王安石认为“盖儒者所争” ,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实已明” ,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12 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12 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1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13 在答司马
37、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1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 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 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
38、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6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 “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16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 “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1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9、18 作者重置因果关系,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18 作者重置因果关系,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1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0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
40、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20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2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
41、: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句子是: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2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句子是: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2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直刺对方要害。 2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直刺对方要害。 25 答司马谏议书 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 “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25 答司马谏议书 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 “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