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wps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wps(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王安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语、成语、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全文;1.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语、成语、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全文;2.古人说“诗酒文饭” ,意思是文章直接讲述事理,释疑解惑,好比吃饭求饱,延续生命;而诗歌则抒情述志,陶冶性情,犹如饮酒而醉,想一想,本文是怎样“直接讲述事理,释疑解惑”的?2.古人说“诗酒文饭” ,意思是文章直接讲述事理,释疑解惑,好比吃饭求饱,延续生命;而诗歌则抒情述志,陶冶性情,犹如饮酒而醉,想一想,本文是怎样“直接讲述事理,释疑解惑”的?3.面对他人的质疑和责难,我们该怎样回应?既要讲理,也要讲情,有温度的语言和回应技巧
2、,值得我们好好借鉴。3.面对他人的质疑和责难,我们该怎样回应?既要讲理,也要讲情,有温度的语言和回应技巧,值得我们好好借鉴。4.当今,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因此重温王安石的“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改革家气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4.当今,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因此重温王安石的“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改革家气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疏通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
3、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一、导入公元 1069 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公元 1069 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1.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
4、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 , “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 王荆公诗文集 。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 , “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 王荆公诗文集 。 2.背景
5、简介 2.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 推行新法,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 (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 推行新法,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 (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 3.题解 “答”即
6、“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二、读解课文【第 1 段】1. 某启: 某,书信上代替自己的名字 启:陈述1. 某启: 某,书信上代替自己的名字 启:陈述2. 蒙教:承蒙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来信。2. 蒙教:承蒙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来信。3. 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3. 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
7、,交往4. 而议事每不合 而:表转折 每:常常4. 而议事每不合 而:表转折 每:常常5.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 故:缘故5.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 故:缘故6. 虽欲强聒 强作解说6. 虽欲强聒 强作解说7. 终必不蒙见察 谅解7. 终必不蒙见察 谅解8. 故略上报 古今异义:指回信。上,表尊称。8. 故略上报 古今异义:指回信。上,表尊称。9.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重:又 遇:对待9.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重:又 遇:对待10. 于反覆不宜卤莽 于:在 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 同“鲁” ,鲁莽10. 于反覆不宜卤莽 于:在 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 同“鲁” ,鲁莽11. 故今具道所以
8、的原因11. 故今具道所以 的原因12. 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12. 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1.书信的第一句话很有水平,试分析它好在哪里?1.书信的第一句话很有水平,试分析它好在哪里?先说“蒙教” ,表明自己是以低姿态来接受对方的批评;再谈交情: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意思是我们是老交情、老朋友,我很尊重你;最后说分歧: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我们虽然不合,但只是政见不同。一句话三层意思,好比一块三明治,用两块香喷喷的面包,包起一个对方不喜欢的臭肉,这样即使对方不接受,也不会太受伤。先说“蒙教” ,表明自
9、己是以低姿态来接受对方的批评;再谈交情: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意思是我们是老交情、老朋友,我很尊重你;最后说分歧: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我们虽然不合,但只是政见不同。一句话三层意思,好比一块三明治,用两块香喷喷的面包,包起一个对方不喜欢的臭肉,这样即使对方不接受,也不会太受伤。2.信的第一段,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达到什么目的?2.信的第一段,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达到什么目的?美国有一位著名医生,叫特鲁多,他的墓志铭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改革,就要伤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对于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们,有时就去治愈他们,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如
10、果治愈不了,就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至少不公开反对 ; 最后如果连帮助也不能提供,那就给对方一些安慰。我想“安慰”正是王安石的目的:我不会放弃改革,知道你会继续反对,也知道我“终必不蒙见察” ,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不能改变,但总要跟你好好解释解释,希望能够安慰安慰你。美国有一位著名医生,叫特鲁多,他的墓志铭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改革,就要伤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对于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们,有时就去治愈他们,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治愈不了,就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至少不公开反对 ; 最后如果连帮助也不能提供,那就给对方
11、一些安慰。我想“安慰”正是王安石的目的:我不会放弃改革,知道你会继续反对,也知道我“终必不蒙见察” ,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不能改变,但总要跟你好好解释解释,希望能够安慰安慰你。【第 2 段】【第 2 段】1.尤在于名实 尤:尤其,这里是“主要”的意思 名实:名义和实际。1.尤在于名实 尤:尤其,这里是“主要”的意思 名实:名义和实际。2.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用来2.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用来3. 侵官:侵犯官员职权3. 侵官:侵犯官员职权4. 生事:滋生事端4. 生事:滋生事端5. 征利:搜刮钱财5. 征利:搜刮钱财6. 拒谏:拒绝进谏6. 拒谏:拒绝进谏7. 以致天下怨谤也。
12、因此7. 以致天下怨谤也。因此8. 受命于人主 介词,从8. 受命于人主 介词,从9. 举先王之政 推行9. 举先王之政 推行10. 以兴利除弊 以:连词,来;利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10. 以兴利除弊 以:连词,来;利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11. 为天下理财 替11. 为天下理财 替12. 辟邪说 排除,驳斥12. 辟邪说 排除,驳斥13. 难壬人 难:批驳 壬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13. 难壬人 难:批驳 壬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1.第二段一开始为什么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1.第二段一开始为什么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子曰:名不正则
13、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王安石首先强调改革的“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这是双方争论的前提,也是对方必须认可的。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王安石首先强调改革的“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这是双方争论的前提,也是对方必须认可的。2.第二段中,作者逐一批驳了司马光的哪些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第二段中,作者逐一批驳了司马光的哪些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逐一批驳了对方“侵官” “生事” “争利” “拒谏” 以及因改革招致“天下怨谤” 的观点。逐一批驳了对方“侵官” “生事” “争利” “拒谏” 以及因改革招致“天下怨谤” 的观点。这样写,条理清晰,针对性强,极富说服力。这样写
14、,条理清晰,针对性强,极富说服力。【第 3 段】【第 3 段】1. 人习于苟且 得过且过1. 人习于苟且 得过且过2. 同俗自媚于众 同俗 :附和世俗 自媚:讨好众人 媚: 谄媚2. 同俗自媚于众 同俗 :附和世俗 自媚:讨好众人 媚: 谄媚3. 上乃欲变此 乃:才3. 上乃欲变此 乃:才4.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何为:为什么 汹汹: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4.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何为:为什么 汹汹: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5. 盘庚之迁 之:主谓之间,取独5. 盘庚之迁 之:主谓之间,取独6. 胥怨者民也 相怨。多指百姓对皇上的怨恨。胥: 互相6. 胥怨者民也 相怨。多指百姓对皇上的怨恨。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 谏议书 教案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