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中数学的教案设计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初中数学的教案设计精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初中数学的教案设计八年级初中数学的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学问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推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
2、、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明显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意A,B,C,P四点中的随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八年级初中数学的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1.驾驭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
3、活中的应用实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验探究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洁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实力,主观探究习惯,逐步驾驭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看法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相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究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驾驭。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打算: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
4、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觉: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索、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索、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究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索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变更平行四边形的形态. 随着的改变,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改变的? 当
5、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是钝角时呢? 当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索、沟通、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解决)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假如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假如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说明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
6、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究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探讨、沟通、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索、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学问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
7、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学问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别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驾驭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实力要渐渐的娴熟。不行能一下就驾驭娴熟。 八年级初中数学的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
8、容较简单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旧采纳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 可由极差计算公式干脆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 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学问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学问。问题
9、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 ,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4、一组数据X 、X X 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七、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
10、、9.9、10.1,则样本极差是( )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果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果是( ) A. 87 B. 83 C. 85 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极差是 。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果都要达到优秀,准备实施“以优帮困”安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果(单位:分)
11、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1.A ; 2.D ; 3. 0.4 ; 4.30、40.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果优劣差距较大。(2)略 八年级初中数学的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
12、我们相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洁平面图形关于某始终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漂亮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相识一些我们熟识的几何图形.来探讨: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意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相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
13、,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索: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
14、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觉它两旁的部分相互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
15、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依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
16、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学问. .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 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洁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17、,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驾驭这些性质,并且能够敏捷应用它们. .作业: 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 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八年级初中数学的教案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依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依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依据频数分布
18、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依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假如数据分布较为匀称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
19、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依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详细意义。 2、教材P140的思索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索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学问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育学生分析数据的实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具体介绍计算器运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运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运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运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驾驭其运用方法的确可以运算变得简洁。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简单些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