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复习资料范文.docx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复习资料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复习资料范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复习资料必修二地理学问点 第一章 人口的改变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改变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状况 人口改变的缘由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得食物的实力低,抵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洁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浇灌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牢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快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接着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实力,人们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和完善的医
2、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凹凸 确定因素: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改变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渐渐削减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实行了限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肯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
3、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其次节 人口的空间改变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更。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改变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缘由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
4、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变更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削减,短期流淌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改变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斗争频繁;自然灾难;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气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斗争频繁;自然灾难;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头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
5、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安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安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头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变更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整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沟通;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主动 供应廉价劳动力,节约教化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担心定因素,加剧人地冲突 对迁出地区 主动 缓解人地冲突,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沟通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变更人口分
6、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沟通;促进人口群体基因沟通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改变。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确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新大陆为开发,须要大量劳动力 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夫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新航线开拓,为人们顺当迁移扫清障碍 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宝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缘由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斗争政治
7、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头到60年头 农业危机、自然灾难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头末到70年头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头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
8、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确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确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根据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碍将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相宜俄人口数量。一个志向的、难以确定精确
9、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提倡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限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允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同等权利。 (3)敬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限制等 山地、河流阻
10、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长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便利生活,便于管理,节约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爱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便利,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
11、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别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
12、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改变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长)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围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地理 知识点 复习资料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