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素材初中作文五篇汇总.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素材初中作文五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素材初中作文五篇汇总.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素材初中作文五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一)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当然不会提倡斗争。所以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战略后,话题一变,强调“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从而得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结论。 1, 黄沙百战,“人和”至上 这是孟子所强调的第一点“人和”至上,不难理解,得人心者得天下嘛!“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说得就有些牵强了。当年诸葛孔明把司马懿诱到一条山谷中对于诸葛亮来说,这可是绝佳的“地利”:蜀军点燃大火,眼看进退不能的司马懿和大批曹军就要被烧死在山谷中,可此时突然天降大雨,把火浇灭,使曹军得以逃脱,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此可见“天时”与“地利
2、”是相辅相成的。但“人和”是肯定至上的,没有“人和”的战斗是很难成功、得民心的。正所谓“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所推崇的“不战而威天下”正是儒家所推崇的。通俗点说,“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跟“强扭的瓜不甜”“致人而不致于人”有点相像,提倡以“仁”或“德”威天下。虽说秦横扫六国、元铁骑踏遍亚洲,二战时德国想以闪电战折服世界,都是以兵革之利威天下的,想“不战而胜”似乎不行能。但唐太宗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变更了“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同等对待少数民族,被少数民族的人们尊称为“天可汗”,从而完成了唐朝大一
3、统局面。唐太宗没有“动兵革”却“威天下”,正所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失道寡助;“一个英雄三个帮”,这就是得道多助。隋炀帝暴政,游江都、征高丽、修运输河,人民怨声载道,于是农夫起义不断,国家狼烟四起,隋不久便灭亡了。袁世凯不顾人民的反对,龙袍一披就人模人样地由大军阀变成了皇帝,想维持我国几千年的“帝制”,结果龙椅还没坐热就被赶下了台。寡助之至,一事无成。而中国红军、解放军因为是正义之师,纪律严明,所以有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爱戴,取得抗日、解放斗争的宏大成功,这真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必压邪。正所谓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篇文言文,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得“人和”终不还!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二) 这一周起先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化的去思索,今日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相识。 孟子生活在兼并斗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见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但是这并未阻挡他推行“仁政”的脚步,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旧执着的提出 “仁政”。指出“道”即指仁
5、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治国之道。“人和”是斗争输赢的确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两种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这两种人都不是一般的个人,而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斗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读后感 素材 初中 作文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