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5篇精选.docx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5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5篇精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5篇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 今日最终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 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2个探讨生,总共也就4人。所以,上课都是干脆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探讨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是很快乐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析一下!”忽然就懵了。终归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须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
2、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时常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 读道德经写博的难也在此,读经时,随着遍数增长,愈发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根据顾老师的理论是无需用脑,但总结出东西写博却少不得要用脑,两者切换,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牵强挤一点“牙膏”: 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感觉这是顾老师最为津津乐道的句子之一。而我个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过来说,即“日益为学,日损为道”。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生活状态
3、是“日益”的,所以我们的精力会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东西中,比如“为学”,比如追名逐利。那个阶段,我们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信任人定胜天,信任事在人为,信任“我能”。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渐渐走下坡路即“日损”的时候,大家又会不谋而合地转向内在,即“求道”。虽然详细的道各种各样,或许是儒,或许是道,或许是佛,或许是基督,或许是心理学,或许是瑜伽,或许是别的什么心灵鸡汤,或许就是什么大法。因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终点是“神”的起先,是“道”的起先。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
4、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改变、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洁、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
5、值的推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推断也是改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犹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精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白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看法,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
6、财宝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宝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峻。“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剧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意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非常渺小,力气非常微弱,人生非常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
7、要消退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孤独。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干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
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纷繁芜杂,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响彻云霄,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珍贵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欲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峻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辩。依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洁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着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中学生 读后感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