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精编.docx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精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1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学问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干脆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探讨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育学生的运算实力、逻辑思维实力和空间想象实力以及让学生依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
2、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索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肯定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学问,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育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
3、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相互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接着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育学生的运算实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精确快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事实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敏捷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
4、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老师要仔细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随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驾驭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赐予充分留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5、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593369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教化出版社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其次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相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学问,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学问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相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
6、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沟通共享探究的成果,体验胜利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实力。 2、教学重难点 重 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依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推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 点 “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育。 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 二、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相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力目标 通过视察、思索探究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育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育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觉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究、探讨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感
7、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培育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溢着探究和创建,培育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相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纳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导学问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加数学活动,经验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依据学生实际状况,整堂
8、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沟通”模式,激励学生主动合作,充分沟通,既满意了学生对新学问的剧烈探究欲望,又解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刚好赐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开心和进步。 3、利用课件协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高校生学问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起先,经验探究新知,构建模式;说明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师生观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视察、思索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从学生经验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理由,让学
9、生留心实际生活,观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 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老师展示图片,学生视察思索,沟通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从学生经验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学问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阅历动身”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试验操作,探究新知1 由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学生思索三角尺起什么作用(老师点拨)? 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塑料条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并探讨图中角的关系(同位角)。 老师把学生画平
10、行线的过程和塑料条模型抽象成几何图形,指明同位角的位置关系是截线,被截线的同旁, 归纳:两直线平行条件1 老师展示一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应关注: 学生能否画平行线,动手操作是否精确 学生能否独立探究、参加、合作、沟通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学习爱好,调动学生思索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合作沟通的实力和质量,老师有的放矢,让学生驾驭重点,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实力。刚好练习巩固,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退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3、大胆猜想,探究新知 学生分组探讨: 2和3是什么位置关系? 3和4是什么位置关系? 直线CD绕O旋转是
11、否还保持上述位置关系? 2与3,2与4肯定相等吗?猜想,展示探讨成果。 学生探究: 问题:2=3能得到ABCD吗? 2+4=180可以判定ABCD吗? 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老师深化学生中并点拨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并规范推理过程。和学生一起归纳直线平行的条件2,3。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本环节老师关注: 学生能否主动参加数学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意识。 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猜想、沟通、归纳,符合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生疏的转化为熟识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习刚好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加学生运用数学的实力。 4、说明运用,巩固新知
12、 本环节共有五个练习,第一题落实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位置特征。其次、三题落实三种判定方法的应用。第四、五题是注意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本环节老师应关注: 深化学生当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激励,帮助。 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和学习数学的爱好,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对全体学生,又照看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5、总结新知,布置作业 通过设问回答补充的方式小结,学生自主回答三个问题,老师关注全体学生对本节课学问的程度,学生是否情愿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纳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 设
13、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对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意他们的求知欲。 五、教学设计 #592557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3 一、素养教化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实力训练点 逐步培育学生会视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实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究、发觉,以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
14、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随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简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学问.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怀疑,
15、这对初三年级这些新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学问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学问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别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
16、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兴奋地发觉,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育学生动手实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探讨的学问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究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试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老
17、师此时应让学生绽开探讨,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探讨,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老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驾驭了重点,达到学问教学目标,同时培育学生实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试验的设计,事实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
18、到培育学生思维实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随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学问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试验、证明,我们发觉,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老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试验,大胆揣测和主动思索,我们发觉了一个新的结论,信任大家的逻辑思维实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学问为主动发觉问题,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日我们又发觉,锐角随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
19、定的.假如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探讨这个“比值”,有爱好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好.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593534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4 一、素养教化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驾驭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实力训练点 1.培育学生视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实力. 2.渗透转化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培育学生勤思、仔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 教案设计 精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