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敏捷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敏捷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敏捷地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视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
2、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留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终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全部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老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刚好地订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变更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变更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 “不变更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
4、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全部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710256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相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洁平面图形关于某始终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漂亮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相识一些我们熟识的几何图形.来探讨: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什么样
5、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意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相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
6、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索: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觉它两旁的部分相互重合,由此
7、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8、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依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
9、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学问. .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 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洁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驾驭这些性质,并且能够敏捷应用它们. .作业: 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0、12.3.1.1 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710255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相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洁平面图形关于某始终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漂亮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相识一些我们熟识的几何图形
11、.来探讨: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意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相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
12、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索: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
13、对折,发觉它两旁的部分相互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
14、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依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
15、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学问. .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2.阅读课本P 49P51,然后小结.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洁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驾驭这些性质,并且能够敏捷应用它们. .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
16、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 #710254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驾驭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
17、小旗作标记)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依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改变,引出探讨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视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依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18、.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依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依据什么?). 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三角形(依据什么?). 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推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 若已知AD=4cm,则BC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 例:假如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依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
19、,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528903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驾驭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依次,自主、娴熟的计算含有
20、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养成仔细审题、细致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驾驭混合运算依次,能娴熟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学问的迁移,探究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依次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依次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日我们接着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
21、。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老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当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当先算什么?应当按怎样的运算依次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探讨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当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当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依次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依次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留意强调运算依次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依次,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沟通、汇报思索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