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例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古代礼仪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运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敬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非常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
2、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实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肯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子席位。假如客多,可设两桌、三
3、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分: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与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敬重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传统礼仪 九宾之礼 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特地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
4、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来宾时则高声呼喊,上下相传,声势威历。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化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状况就不同了,特殊是在封建社会里,“
5、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尊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经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意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袒臂礼 又叫“左右袒”
6、,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别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峻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日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化,“虚左”就表示对人的敬重。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敬重人的一种礼节。 中国传统日常礼仪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留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
7、,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肯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行走在路中间,应当靠边行走;站立不行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看法热忱,也要落落大方。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肯定的规则。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一般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假如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
8、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庆贺、致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肯定之规,假如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子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假如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方法是听从主子支配。室内座次以东向
9、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子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支配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则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当立即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来宾”,后代聚餐会饮也经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很多礼节,客人需待主子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假如要表达对主子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子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子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