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个人教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个人教案精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个人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个人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一)复习铺垫。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分。(1)在除法中,我们学
2、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分?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学问有利于新课的认知。(二)激趣,揭示课题。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日我们要来学习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日的学问你们就知道了。)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新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学一学。课件出示主题图:调皮和笑笑的对话。学
3、生带着思索题,看书学习。(思索题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如何化简比?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分?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实力的培育特别重要,让学生带着思索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状况)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2:18=2/18= 1/9 =1:9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 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终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设计意图:依据思索题中的3个问题绽开,
4、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楚,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动性。活动三:化简比。14:21 0.5:2.5 2/9 :1/3(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3)请同学们视察这3道题,带着思索探讨题小组探讨(先思索再探讨: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改变的?请小组探讨后回答,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整数比:可以依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依据比值
5、写出最简洁的整数比。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怜悯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活动四:练一练。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
6、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活动五:课堂总结。今日你学会了什么学问?以下是数学论坛陈春艳的修改:要求:以下为东山县樟塘中心小学 林敏卿老师的教学设计比的化简,欢迎大家就目标确定、教法选择、环节设计、作业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或评点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 加了一条目标,目的是什么?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会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
7、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一)复习铺垫。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说一个生活中的比比教合适,这么问有点太抽象。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分。(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分? 是不是问题出现太早?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学问有利于新课的认知。(二)激趣,揭示课题。过渡:昨天我们
8、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日我们要来学习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日的学问你们就知道了。)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新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学一学。课件出示主题图:调皮和笑笑的对话。学生带着思索题,看书学习。(思索题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如何化简比?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分?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实力的培育特别重要,让学生带着思索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状况)学生汇报比较方
9、法,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2:18=2/18= 1/9 =1:9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 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终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设计意图:依据思索题中的3个问题绽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楚,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动性。活动三:化简比。14:21 0.5:2.5 2/9 :1/3(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3)请同学们视察
10、这3道题,带着思索探讨题小组探讨(先思索再探讨: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改变的?请小组探讨后回答,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整数比:可以依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依据比值写出最简洁的整数比。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说的不精确。“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肯定留意强调“0除外”。(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
11、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怜悯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活动四:练一练。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活动五:课堂总结。#16515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个人教案2教学目标:1、能正确分辨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视察到的立体
12、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态,并画出草图。2、能依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视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视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态。教学重点:能正确分辨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视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态,并画出草图。教学难点:能依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视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视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态。学具打算:每个学生打算10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老师打算:10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我们在前面的学问中已经学习了用三个或四个正方体搭成
13、立体图形,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形,你能说出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方向视察到的图形吗?(展示课件)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视察物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更加困难的立体图形,有爱好吗?二、教学新授:(用三个竞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1、创设“竞赛”情景一第一轮竞赛:摆(如课件)要求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态,随意搭,有多少搭多少,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小组每摆一个造型可得10分)时间为3分钟学生出现了多种答案,老师巡察课堂。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态,从侧面、上面看呢?从比较简洁的无遮挡实物入手,发觉实物与视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其次轮竞赛:画(1)老师大屏幕出现摆好的立体图形(由
14、5个小正方体搭成),让学生细致视察立体图形后集体动手单独画出从三个不同方向视察到的平面图形,并总结出画平面图形的方法。从左边起先看,先看有几列,再看每一列有几个正方形。(这种方法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简洁易学)(2)竞赛:任选三位同学依次摆出三种图形,让全班各组的同学画,能画出来的小组获得分数50分,反之扣50分。3、创设“竞赛”情景三依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视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屏幕出示,课件上从正面和上面视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态。师: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视察所画下的形态。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15、,(依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图形)(每个小组限定在2分钟内摆,时间到时各小组摆出图形来,每摆对一个可得50分,反之,摆错了倒扣50分)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师:可以先依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依据上面视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也可以依据上面的形态,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依据正面的形态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思索1、从二个方向视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态?(1)出示课本78页试一试第一题图。(2)师: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师:留意到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态都不一样,你从中发觉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充分敬重并利用学生(让生相识到依据从二个方向
16、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形态)思索二、(二个方向视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须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1)出示试一试其次题图(2)师:引导生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从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有几个?进行充分想象。(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摆放实物搭出这样的立体图形,你从中发觉了什么?让学生体会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虽不能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图形,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须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4、计算各小组所得分数,宣布获胜小组三、反馈练习,深化体会相识。79页练一练1、2。四、小结今日学习的视察物体,要从几个方向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呢?(3个)2个方向
17、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态的,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须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16516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个人教案3教学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教学目标: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依据须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能针对详细状况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具打算: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导入说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二、看图分析,回答问题1、电脑课件呈现下面三幅统计图。获得信息 ,学生回答条形:表示
18、数量的多少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改变扇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看书试说,探讨汇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干脆看出29届获得的奖牌最多;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金牌数的改变;扇形统计图能看出29届我国奖牌的分布状况。学生相互说说特点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当选择扇形统计图;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当选择条形统计图;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改变状况,应当选择折线统汁图。奥运会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数量的改变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当选择扇形统计图;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当选择条形统计图;第(3)小题,表
19、示身高的改变状况,应当选择折线统汁图。三、巩固升华完成课后的“练一练”。四、全课小结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板书设计:奥运会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数量的改变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课后反思:#219071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个人教案4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相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看法。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谈话沟通: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
20、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日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四周有许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状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引入实例。谈话: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接着“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一个蓄水池
21、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详细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3)展示沟通。2.相识正、负数。(1)引入正、负数。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样的。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
22、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相识的许多数都是正数。(2)试一试。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写完后,沟通、检查。3.联系实际,加深相识。(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同桌沟通。全班沟通。依据学生发言板书。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识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4.进一步相识“0”。(1)看一看、读一读。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状况(
23、课件出示)。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2)找一找、说一说。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课件协作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你能很快找到12、-3吗?(3)提升相识。请学生视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觉?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
24、上温度。)“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总结归纳。假如过去我们所相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日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完善板书。)5.练一练。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6.出示课题。同学们,想一想,今日你学习了什么新学问?相识了哪位新挚友?你能为今日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依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相识负数。7.负数的历史。(1)介绍。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相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
25、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便利,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建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相识经验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2)沟通。简洁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三、练习应用:今日,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旧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
26、感受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课件逐一出示: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贮存室在地下一楼。假如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假如到贮存室取东西呢?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四、总结延长1.学生沟通收获。2.总结。简要、详细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
27、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学问等待我们去探究,信任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后作业:1.完成数练第1页。#219072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个人教案5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推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3/4:1/84.5:2.7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这几面国旗的形态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
28、。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觉什么?(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0:40=3/2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宽比值。2.4:1.6=3/2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2.4/1.6.=60/40(4)找比例。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如:5:10/3=15:105:10/3=2.4:1.615?10=2.4/1.615/10=60/40(5)什么是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
29、吗?(7)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同学之间相互沟通,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第2题。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同学之间相互沟通,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3.课堂小结。(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复习环节发觉部分学生对求比值出现学问遗忘。特殊是对于如何求两个小数或两个分数的比值,而这部分学问是本课推断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必需舍得花时间,夯实基础后才能接着推动新授学习。在总结比例概念的时机上,我对教材稍做修改。
30、因为仅从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含义,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完2.4:16.=60:40后,请学生们把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也依据比值相等的组成等式.在此基础上再提问“怎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明显感觉学生们能够依据实践阅历较精确地抽象出概念。同时,建议在巩固练习中补充概念的推断题,如:6:10和9:15,(虽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但因为没有组成式子,所以不是比例。)做一做第2题隐含着初中相像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教参给出了4个比例,“24 = 1.53、42 = 31.5、21.5 = 43、1.52 = 34。”其实应当共可写出8个比例。交换等号两边的比,还可以组成4个不同的
31、比例1.5:3=2:4、3:1.5=4:2、4:3=2:1.5、 3:4=1.5:2。为什么仅仅相换了等号两边的比,就应当算作不同的比例呢?(必需结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来说明)怎样才能将4个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写出8个比例来呢?(我觉得在学习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更简单理解)。因此,将此题下移至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完成。练习六第1题必需特殊关注,因为其中第2、4小题体现了正比例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推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还补充要求他们回答相应两个量的比值表示的含义。如第2小题,有的学生用箱子数量:质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应当为每千克的箱子是多少个。也有的学生用质量:箱子数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则为每个条子的质量。通过练习,强化数量关系,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练习六第2题,假如将4个数两两排列求比值,有12种状况,再从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太麻烦,有没有比较便利快捷的方法呢?有!孩子们发觉:将的数与其次大的数组成比;将剩下的两个数也按大数比小数组成比,就能够较快推断出所组成的比能否组成比例。数学教学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