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精编.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精编.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1一、 目的1、 相识各类地质现象。2、 初步驾驭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学会地质罗盘的运用等。 3、 现场相识断层、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4、 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究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 培育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地质相识实习是地质基本概念、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 程, 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探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 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驾驭矿山地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 法,为以后的教学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主要任务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
2、岩石的 实力, 初步驾驭三大岩类的特征与区分标记, 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3、初步驾驭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视察相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 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相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运用、路途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与描述、利用地 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三、实习方式与留意事项1、本实习属于教学性质的相识实习,以老师指导方式为主,结合课
3、堂学习 的理论学问,联系地质实际相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学会简洁的野外工作 方法。2、实习期间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本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要相互照 顾、相互帮助;整个实习期间均为集体活动,严禁个人行动。3、实习起先要仔细做好打算工作,阅读实习指导书,明的确习目的和任务, 了解实习安排和支配,打算实习用品。4、野外实习中,每到一处,学生先集中听老师讲解并描述,然后按实习小组分头 进行地质视察描述,有问题要刚好提出,争取在现场弄懂。5、自觉遵守纪律,爱惜树木、庄稼,不乱仍杂物,爱护环境,上山严禁烟 火。6、上山不准穿凉鞋、要穿长裤;野外工作时禁止相互游戏、打逗,避开使 石块坠落伤人,在马路边
4、工作时留意交通平安。7、妥当保管实习指导书、罗盘等实习用品,遗失照价赔偿。8、无特别状况必需出野外,如有特别状况必需向实习带队老师请假并获批 准。9、要求学会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产状,实地分析正逆断层和褶皱构造。10、说明分析岩层产状的外力因素。 地质发育简史 本区自太古代至第四纪经验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总趋势表现为由太古代的活 动,到元古代后转向稳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积环境由元古代-古生代 的海相和海陆相沉积,至中生代转向陆相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本区的构造演化 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1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 太古代早期(约 3.5Ga),在冀东一带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迁西群
5、为 代表火山一沉积建立。太古代晚期(约 3.0Ga)地壳起先分异,形成以阜平群、 泰山群等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陆块。大约 2.5-2.6Ga,发生剧烈的阜平运动, 分散的陆块粘合形成较大的刚性块体。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使刚性板块进一 步扩大,奠定了华北板块的基本构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运动,使沉积区 褶皱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区在内的统一的华北板块结晶基底。2 中新元古代裂堑演化阶段 吕梁运动后,华北板块进入相对稳定的盖层发育阶段,早期由于地壳较薄, 具有相当的活动性,广泛发育裂堑。接受了青白口系长山组、景儿峪组滨浅海沉 积。新元古代末期,本区整体上升成陆,在约 2 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
6、遭遇 剥蚀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积,早寒武世中期本区再度下降接受沉 积,形成府君山组与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3 古生代稳定盖层发育阶段 古生代伊始,华北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再度下降接受沉积。由早寒武世晚期至 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本区发育以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藻灰岩 为代表的动荡浅海环境沉积物。早奥陶世海侵进一步扩大,亮甲山期为本区最大 海侵时期,沉积巨厚的滨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从晚奥陶世起先,由于受加里东运 动影响,本区再次整体上升成陆,长期遭遇剥蚀夷平作用达 140Ma 之久,形成 了准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本溪组和太原组 海陆交相互含煤
7、建立。晚石炭世末期地壳上升,使本区自早二叠世起先脱离海相 环境,逐步转入陆相沉积环境。中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本区处于气候潮湿、地势 低平、植物茂密、沼泽广布的环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成煤期。4 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阶段 中新生代,本区构造演化进入了新的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特殊是自晚三 叠世以来,地壳活动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伴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 的俯仲作用,本区和整个中国东部一样,起先了一个全新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东西向构造为中新生代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造体系 所取代,表现为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偏转和剧烈的构造一一岩浆活动。(1)印支运动阶段 以深层构造变形、中深
8、的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小型岩脉侵入和改造为 特点。变形层次较深,构造作用过程中热的参加起着重要作用。(2)燕山运动及其区内岩浆活动 区内主体构造形成和演化时期,是褶皱、断裂、岩浆和变质作用均极为 活跃阶段。本期构造作用塑造了区内现今主体构造格架。(3)喜马拉雅运动与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 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断层的活动为代表, 是现今北京西山山区和东部平 原的分野阶段,塑造了现今地貌格局 实习地区概况 实习区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 闻名的如百花山海拔 1991m, 灵山达 2420m, 南部上寺岭 1307m。区内大多为低山和丘陵区,高程一般为 150-300m,总体地 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9、,东南为华北平原。实习区内主要河流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区的主要 河流,发源于吕梁山北端东部,其上游为桑干河,向东流经山西、河北、经北京 西山和平原,在天津汇人海河,然后流入黄海。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树 权状撒开,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 北京西山年降水量 700mm 左右。雨季为 7 一 8 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 70%,山洪主要集 中在这个时期。每年 6 一 7 月为高温季节,7 月平均气温为 28,极高温度可达 40;1 一 2 月为低温季节,1 月平均气温为一 6,极低温度达一 22。4 一 10 月,日平均气温超 过 11,年雷暴日约 37 天,多集
10、中在雨季。年大风日(>8 级)约 21 天,多在冬季和春季。区内工矿企业较多,包括燕山石油化工厂、首都钢铁公司等,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具有一 定规模的煤矿和水泥和石灰厂矿,花岗岩、板岩和大理岩石料的生产也很可观。农业方面, 平原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丘陵和山区以杂粮为主,山口河滩地多植苹果树、梨树和柿 树等。 实习区北京西山位于近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和北北东向的太行山脉的接合部位。区 内地质探讨程度较高,地层发育较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的主要地层单位均有出 露(图 1) 。本区地层经验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本区地层和岩石在华北 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可与华北地区的其它地区对比。下苇甸地质
11、路途一、地质路途该路途从下苇甸村西北约 300 米处至下苇甸村, 沿马路向东南至丹里为止。下苇甸属北 京市门头沟区管辖, 位于北京市西北, 有丰沙铁路、 门台铁路以及公共汽车至此, 交通便利。二、视察内容1、主要视察青白口系至上寒武统的地层剖面。2、下马岭组至奥陶系下统各组的主要岩性特征、结构构造特征。3、沉积岩构造特征(鲕粒、竹叶状、叠层石、斜层理等)并分析沉积环境。4、视察侵入岩脉并推断岩脉的相对地质时代。5、测量地层产状。6、其它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和阶地。三、资料简介本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京西闻名的髫髻山复向斜、 九龙山复向斜和妙峰山复向斜之间的下苇 店穹窿的东部(图 3-1) 。该穹窿
12、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地层出露由穹窿核 部向外依次为青白口系、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上石炭统、 下二选统、上二叠统和侏罗系,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层之中侏罗纪的花岗闪长岩。各时代地层 大多为整合接触关系。只在下寒武统昌平组与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之间、 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中 奥陶统马家沟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侏罗系则与下伏地层成不整合接触关系。 岩石 实习区可视察到的主要以沉积岩为主,在沉积岩下部可看到少量变质岩露 头,只有在断层或断裂中可看到倾入的岩浆岩。这主要以视察的地点有关,因为 我们的实习地主要在马路旁,看到的岩石以开路时切开的岩石露头为主。其余地 点基本为
13、植被和泥土覆盖。一、沉积岩1、碎屑沉积岩:区内碎屑沉积岩主要有砾岩、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和一些 火山碎屑沉积岩等,分布广泛,形成时代为太古代至新生代。2、化学沉积岩 区内化学沉积岩主要有灰岩、白云岩和硅质岩等。在区内主要分布于百花山 向斜的两翼。其形成时代主要是:蓟县纪、青白口纪、寒武纪、奥陶纪等。二、岩浆岩京西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大,主要可以分为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和喷出岩 类,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深成侵入岩是区内分布广泛,主要为中性 到酸性岩体,从南到北都有出露。区内出露较大的岩株有房山岩体、灵山岩体等 及与之相伴形成的岩枝。浅成侵入岩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岩相伴形成的一系
14、列的岩 墙、岩床、岩枝等,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发育。三、变质岩变质岩岩类较为困难,主要有大古界基底变质杂岩,显生宙的区域动力变质 岩类和热接触变质岩类。太古界变质杂岩大面积出露于实习区南西部,其它地区则零出露。主要岩性 有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组成,并受到中等到剧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 了各种类型的混合岩。动力变质岩主要发育在各类断层带中,主要岩性有各种变 余糜棱岩、糜棱岩和断层岩等。区域变质岩类分布广泛。主要有板岩、干枚岩、 片岩、片麻岩和变质砂岩(砾岩) 、大理岩等。在与各类岩体的接触部位,还发 育各种类型的热接触变质岩类。地质构造一、断裂构造1、北东向断裂 主要包括紫荆关深断裂带和怀柔涞
15、水断裂带及其伴生的小断裂, 是区内主要断裂。北东 向断裂主要变形时期为晚侏罗世,后期新生性、继承活动性明显。断裂活动限制了晚侏罗世 及白垩世侵入岩体及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分布和发展。2.北东东向断裂北东东向断裂与北北西向断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盘格状,一般规模不大,长几 Km 至十余 km,总体走向北东 6070,断面紧密、平直,断距很小,主要形成于侏罗纪末,是上述 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裂。断裂性质呈左行压扭性。3.北西-北北西向断裂 本组断裂一般规模不大,长几 km 至十余 Km,区域上个别可达上百 Km,主要变形时期为 侏罗纪,是前述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裂,并与北东东向断裂配套。断裂性质呈张扭
16、性。二、褶皱构造北京西山的褶皱构造较为发育, 轴向主要为北东东向至近东西向, 主要有:百花山向斜、 九龙山(三家店)向斜、马鞍山(谷积山)背斜和北岭向斜等。1、百花山向斜 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核部地层为侏罗系火山岩, 两翼分别为古生界和元古界;两翼地层倾角约 30?,近对称分布,轴面直立。褶皱的北翼与 西南部为断层切割及燕山期岩体侵入改造, 表明其形成于岩体侵入前, 区内零星发育的白垩 系没有卷入褶皱,因此褶皱形成于中侏罗世后,白垩纪之前,是印支运动一燕山运动早期的 产物。2、九龙山(三家店)向斜 九龙山向斜分布干百花山向斜东部, 呈近东西向展布, 与百花山向斜
17、的构造特点极为相 似,二者为同期构造作用下形成。核部地层为是侏罗系火山岩,两翼主要为古生界;两翼地 层倾角约 30,近对称分布,轴面直立。3、马鞍山(谷积山)背斜 马鞍山背斜分布于九龙山向斜与北岭向斜之间, 呈北东东或近东西向展布, 核部地层为 蓟县系雾迷山组,两翼分别为青白口系、寒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在横剖面上,背斜 总体成箱状,两翼较陡而顶部平坦,总体向东倾。实习总结这次地质实习,我们结合理论学 到了许多实际学问。通过实地考察,对课本所讲的的学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开 阔了视野,学问从感性相识升华到了理性相识,从抽象变得详细起来。更体会到 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无限乐趣与艰辛。视察了各种地质
18、现象并积累了很多地质、地 貌方面的材料,通过亲身实践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学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老师以自身丰富的阅历与学识,像我们讲解并描述了各种地质学问与现象,在 他们身上体现了务真求实、 精确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和艰苦朴实平易近人的 人格魅力,我学到了珍贵的学问,熬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习、考察的实力,为 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通过实习,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实地,是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 宏大,人的渺小,是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了更大的爱好和新奇。是我们在书本上 学到的学问与实际结合到了一起,对理论学问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321177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2
19、这次实习,没有像往年那样选择_县,而是不远千里的前往内蒙古_市,参加到_矿区限制及地形测量的工程当中。相比于以往的教学型实习,真正的工程(实习)明显能够更好的体会所学到的学问。事实也的确是如此,通过这次实习,我真正的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测区属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动植物种类较少,地势较为平坦,地貌相对简洁,但在这实习的十多天里还是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艰辛。现在细细想来,那十多天的经验,虽然艰苦,但却学到了许多,不仅仅是测量的实际实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
20、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这就是工科的特点。测量学是探讨地球的形态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改变。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供应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得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牢靠,最精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许多种,如一般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
21、这些专业学问的基础。通过这次实习,熬炼了许多测绘的基本实力。首先,是熟识了全站仪的用途,娴熟了全站仪的各种运用方法,驾驭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确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限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开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削减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3)通过各种
22、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削减误差。第三,除了熟识了仪器的运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削减措施,还应驾驭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肯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限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刚好发觉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工程实践,真正学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娴熟,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实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实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
23、个人的力气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这些,就是在测量之外所收获的了。小组成员的合作很重要,实习小组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影响试验的进度。在去满洲里之前,全部人的热忱都相当高,不仅仅是对测绘的外业感爱好,更多的是对草原的憧憬。但在经验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后,我自己的热忱已被疲惫所掩盖,虽然其次天不是必需去草原,但我依旧坚持上了山,就是想先看看测区是什么样子。坦率地说,在这次实习之前,我甚至连“测区”这样基本的专业词汇都缺乏感性相识。在工程正式起先之后,每个组(全站仪)都有一位老师和四位学生,老师不但要做好小组的管理工作,还要对我们刚好指导。在最初几天的簇新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 实习 报告 个人 总结 精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