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范文.docx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范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宠爱之情。 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时支配: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出示课题) 2、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二)本文作者简介: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状况?(阅读注解一) 3、老师补充:(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观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问题见课件 (四)分析课文 1、读课文的第一段思索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 2、有诗云济
2、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因此讲到济南肯定得说说它的山水,那么,在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1) 其次段写了济南什么的景物? (2)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殊可爱?用一个短语来形容一下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3) 第三段写了什么?按怎样的依次来描写(雪后的山景),找出表示改变的词。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5) 作者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6)济南是出名的泉城,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笔把济南的山描绘。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2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精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
3、特征,深化细致多角度视察景物的方法。 3、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生活的感情。 一课时。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供应观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纳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暖和,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气。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不由自主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
4、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日让我们一起领会一下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供应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老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干脆阅历,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高校生的学问,又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老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索: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终,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依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
5、部分。 2、老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老师的范读是特别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索,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老师讲解并描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其次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迫)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
6、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软的感觉) 2、分析全文其次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光明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暖和。同时,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
7、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详细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沟通、探讨、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致品尝,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老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爱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实行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探讨沟通,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细致品尝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老师要抓住重点
8、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精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状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坚韧。“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松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艳丽。“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纳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密。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宠爱的,而且是相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事实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加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溢朝气。“风轻静静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
9、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软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其次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簇新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气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快乐感受,充溢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朝气盎然的喧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调,色调更显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
10、“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纳了比方、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方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暖和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嘹亮、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快,笛声的响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软。这些声音应
11、和着,构成了一曲特别好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美丽,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殊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耀、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快,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宁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溢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宠爱。 5、迎春图:(第
12、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事实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勉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老师要充分确定学生的回答,不须要四平八稳,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尝,进行体验与感悟。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干脆阅历,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终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朝气的春天,深化
13、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方句的依次,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依次。在朗读时应当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索: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漂亮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视察,并且擅长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依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内里的秋天(或校内里的冬天),300字左右。打算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沟通。 春 盼春(1)语言积累 总写(2) 春草图(3) 绘春(27)春花图(4)表达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
14、)细致视察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3 (一)学问目标: 1.积累簇新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呈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实力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育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爱好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学问,激活联想,深化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 讲读课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探讨点拨法。老师奇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15、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缘由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探讨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头。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美丽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驾驭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郁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显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16、。 三、品尝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尝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确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探讨生物供应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超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其次节和最终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人教版 教案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