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行路难 一、 导入新课:诗化诗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苦痛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日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 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终病死于当涂。其诗想象丰富奇妙,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当翰林供奉。李白本是
2、个主动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挚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知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
3、里经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老师仿照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迫的,剧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爱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概,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
4、;打算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憧憬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志向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意“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乐府古诗、回忆乐府学问)重在一个难字 1、说明难(困难,艰难。) 2、 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尝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的
5、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绽开探讨)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愁闷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溢着一种明珠暗投,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 (生齐读句子。读出他的苦闷) 师:那么,诗人的悲伤究竟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溢“诗意”的。“黄河冰塞川
6、,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谁来观赏一下这句话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虽然遭受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始终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
7、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志向和理想的李白。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溢希望,志向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念。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接着追求的心境。 4、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好像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突然想到了两位起先在政治上并不顺当而最终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志向的执著追求。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旧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将来,只觉前路坎坷,歧路甚多,要走的路,原委在哪里呢? 生5:从“行
8、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苦痛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志向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苦痛的呼喊。 师: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呼喊呢? 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留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样。哪些不一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 那我们就应当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怀疑。 (老师范读朗读时,语调
9、?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决了“长风破浪”的信念,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溢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饮酒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
10、得真实。今日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起先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冲突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来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困
11、难冲突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比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其次遍录音,学生静默地跟读。 (2)老师依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常老百姓来来
12、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热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宝、荣誉之类了。 “悠闲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凝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闲”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闲”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如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明显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 么说
13、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观赏品尝。 (1)名句品尝。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终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终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特别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
14、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探讨,老师小结。 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这在当时的确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日,权力、地位、财宝、荣誉,经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只有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异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
15、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偏僻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安逸开心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似乎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其次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妙的自然景物的观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简单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观赏诗词的方法。
16、 明确:观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建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观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闲情逸致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非常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间或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特别悠然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酷爱。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3:岳阳楼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争论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17、。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争论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 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 朝晖夕阴(hu) 迁客骚人(so) 霪雨(yn) 霏霏(fi) 薄暮冥冥(mng) 潜形(q
18、in) 岸芷汀兰(zh tng) 皓月(ho) 心旷神怡(y) 宠辱偕忘(xi) 浩浩汤汤(sh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比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苦痛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立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
19、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靠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志向,要有宽敞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留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需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越明年:到了其次年。 政通人和:通,顺当。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敞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