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范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1 雁门关外,长城脚下。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一位黑红脸庞、肩扛铁锹的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树。 他并不是一位农夫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植树,至今已经18年了。回乡18年,张连印共植树205万株,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 把植树造林作为最终一个战场 2003年5月,服役38年的张连印从领导岗位上退休,这一年他58岁。 将军是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人。张家场村位于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全
2、村共有土地17754亩,耕地只有6346亩,其余11000多亩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站在家乡的荒山上,张连印心里很不是味道。 望着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给乡亲们作个示范,以回报家乡、报答部队。” 张连印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长大成人的。 “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关照,就没有我张连印的今日。当年在部队报效国家,如今退休了终于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了。” 2003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离开石家庄,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起先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新战斗。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是咱们国家的一项战略工程,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
3、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终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立下“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军令状。 18年205万株 他从外行变成种树专家 变更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简单,它须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 不懂就学,他拜专家为师。经过现地调查后,他先后20多次到县、市、省林业部门,询问专家,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学问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的难题解决后,张连印又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 从2004年春季起先,他着手修路、通电、打井、修
4、渠、平整土地、育苗,为大规模植树做打算。启动资金,很快就花光了张连印多年来的30多万元积蓄。他只好向儿女们求援:大女儿一家将刚买的一套新居作抵押,贷款20万元送到父亲自中;儿子一家拿出10万元支持爸爸;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起拿给了父母。张连印又不辞辛苦,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终于解决了资金问题。 接下来,就是上山植树了。张连印在荒山上盖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这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连印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由于阅历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
5、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痛定思痛,张连印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 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最终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4年多的风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最终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狼和黄羊也出现在山里。 如今,回乡18年,张连印共植树1.8万亩、205万株。“左云县的海拔和纬度较高,4月,温湿度正合适,栽下苗后很快就能发芽。”谈起种树,张连印早已成为行家。 众人拾柴火焰高,榜样的力气是无穷的 “一个人实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张连印当
6、时回乡造林,就是为了带动大家共同来绿化荒山。 除了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奋战在荒山造林第一线,他还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第一件事,张连印先后筹措资金数十万元,在家乡的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长的浇灌渠,为村里绿化荒山打下了基础。 其次件事,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将自己摸索出的适合家乡自然环境的20多个树种,育成树苗近200万株,供应给全村、全县绿化荒山。 第三件事,将自己绿化荒山的阅历进行系统总结,使张家场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阅历在全县进行了推广。2007年7月,这个村被
7、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 2011年,张连印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却仍在其次年开春坚持从治疗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线。“我得让大家都看到我,这样才能发动集体的力气”。 榜样的力气是无穷的,张连印持之以恒的开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县干部群众,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乡、村、集体、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罗棋布,方兴未艾。 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还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一个山包最高处,建起了凉亭,取名“将军台”,以感谢他对家乡人民的贡献。 也好像是命运的眷顾,癌症确诊已经过去10年了,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身体渐渐健康起来。 有人戏称,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杆司令了。张连印却幽默地说:“我的麾下
8、有着百万兵呢,你们看那满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吗!” 如今,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荒山、荒坡变成了林地。张连印说,“我在这里多种一棵树,就多培育一名环境卫士。”他也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麾下205万个环境卫士的“树司令”。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2 张连印从军报国40载,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组织培育之恩,心怀乡亲哺育之情,抱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风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植树造林18年,将从前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是新时代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
9、影。 张连印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个56年党龄的老党员,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党把他培育成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回到家乡,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决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一干就是18年,诠释了共产党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行。 张连印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军人的血性是敢于斗争、敢于成功,军人的本职是履行使命、担当尽责。张连印以军人特有的志气和毅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人生信条,始终坚守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细胞转移扩散,他依旧斗志不减,手术不到一个月就重返荒
10、山接着植树。他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张连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却选择在家乡改善生态环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乡亲植树造林。为了种树,他动员家人解囊拼凑启动资金,坚持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承诺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境界情怀。 学习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阔党员要永葆赤子之心,吸取前行力气,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奋楫扬帆。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3 “党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党须要我到哪里去,我
11、就到哪里去。”近日,在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联合实行的革命传统教化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左云籍老将军张连印为机关党员干部作革命传统教化报告,满怀激情的演讲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74岁的张连印是某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2003年5月,他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义务植树造林,自觉扛起带领乡亲们变更家乡恶劣环境的责任。他一干就是16年,绿化荒山荒坡1.2万余亩,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这位老人,倾听他的事迹。 熬过苦难童年迎来奋斗的青春 晨曦中,张连印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肩扛铁锹伫立在山头,一抹亮光映照下的剪影稍显佝偻。
12、他远眺着脚下的这片绿色海洋,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排排、一列列。“这就是我的千军万马!”老将军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我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丢下了23岁的小脚母亲和刚满周岁的弟弟。由于实在没法生活,为了活命,母亲只能再嫁人。”命运让张连印过早地进行了人生选择:他没有跟着母亲走,而选择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苦难出雄才,没爹少娘的张连印,从小有志气,在村中小学念书时考试成果回回靠前,在中学念书时是得才兼备的好学生,还享受国家每月3元的助学金待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的不幸接连驾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可怜家庭。无比疼爱张连印的奶奶在他13岁时撒手人寰。没几年,积劳成疾的爷爷因患
13、肺心病也去世了。从今,尚未成年的张连印成了事实上的“孤儿”。 环境的“苦度”确定着骨气的硬度。张连印意识到,他必需得学会坚毅,学会克服困难,独立生存。好心的继父也时常过来探望,每次都给他留下几块钱。由于能打会算,生产队照看他当了不脱产的记工员兼会计。每天收工后,他像大人一样,在野外的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针”(沙棘树根)当柴火烧,还“割条子”(荆条)编筐卖钱,每个筐3毛钱。每年在大爷和叔叔家各吃一顿饭,其余都是劳动回来自己生火做饭。就在这样异样的艰难困苦中,他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当了兵就有了家。”1964年3月,张连印应征光荣入伍,迎来了火热的青春。 部队是个大熔炉、高校校。从进入军营起,张连
14、印就立志要在部队里磨炼意志、熬炼体魄、提高实力,百炼成钢。他在军训比武等各项活动中主动肯干,一年后就入了党,两年后被提拔为排长。此后历经步卒教育队、炮兵教育队、炮兵学院、空军学院直至国防高校学习,军事政治素养全面提高。就这样,他一路勤奋学习,一路踏实训练,直到成为某军区原副司令员。 花光积蓄义务植树绿化家乡 2003年,张连印从部队退休后回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老家走了走。他乘坐吉普车驶入左云县境内后,慢慢拧起了眉头。左云煤炭资源丰富,靠着资源经济,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富有了。但是满眼的荒山秃岭面貌照旧,到处是肆虐的风沙、干枯的土地。坐在车里,张连印渐渐闭上了眼睛,回到家乡“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
15、想法浮现心头。 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张连印放弃了定居石家庄、太原、北京的机会,选择了落叶归根。归就要归彻底,不在大同市,不在左云县城,也不在张家场乡里,张连印笃定踏实地回到了他土生土长的张家场村里。 如今郁郁葱葱的“将军林”,当年是满眼荒芜,除了一块块零星分割的庄稼地,近三分之二是光秃秃的荒滩,没有几棵树木。张连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和退休金,买工具、买树苗、盖房子、雇工人,拉开了植树大战的序幕。 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张连印,回到老家又成了一般一兵,他早上5点钟就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滚打。午饭都是从家里带,用开水一泡就顶一顿。干起来一身汗,风沙一吹,又成了一身泥。“我的目标就
16、是带动乡亲们植树,彻底治理京津风沙源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张连印说。 县里很支持张连印,帮助他依法依规快速办理退耕还林等手续,还帮他们通电、打机井、挖浇灌渠、修水泥路。部队闻讯也赠送了退役的卡车、油罐车、吉普车、浇水车,正好给日常植树工作派上了大用场。 十几年来,张连印花光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还向儿女和弟妹们借钱,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在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的浇灌渠,整个林区由最初的300亩扩大到目前的1.2万余亩。他总结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等阅历,在左云县进行了广泛推广。2007年,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
17、生态园林示范村。“晨曦初露,看着一出门的满眼绿色,就是我最兴奋的时候。”张连印说。 2005年春天,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自发捐款捐物,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大家打算在凉亭上题刻“将军台”石碑,以此牢记张连印所做的突出贡献,张连印闻讯后坚决拒绝了。他说:“我终生难忘小时候缺爹少娘的苦,终生难忘独自生活的难,终生难忘家无斗粮的穷。是党和人民,是解放军给了我今日的华蜜,我要用余生回报恩情,而肯定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后来,凉亭上,建起了一块“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张连印有一个华蜜美满的家。老伴王秀兰一直主动支持他的工作,而且特殊赞成他当年的选择,不留恋大城市,甘愿扎根
18、家乡,绿化河山。如今已74岁的张连印,虽然身患重疾但干劲依旧不减当年。“来路就是初心,我恒久不忘54年前入党时的誓言,我无限感恩党、感恩部队,党须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我要在有生之年接着践行初心,牢记使命,把绿化家乡梦做究竟。”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4 雁门关外,长城脚下的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北梁上,76岁的张连印穿着迷彩服,肩扛一把铁锹,劳碌地奔跑在树木之间。 给樟子松的树坑里一锹锹铲上土,用脚压实了,再浇上水,一遍又一遍。他正在与春天“赛跑”把苗木基地里的树苗都移栽到荒地上。 这个干活娴熟的农夫,早已看不出曾经是河北省军区的副司令员,一名共和国少将。 2003年,张连印退休,
19、向军旗敬了最终一个礼后,他就思索自己还能干些什么。 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从小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把我送上马去参军,是党把我从一名士兵一步步培育成为将军。”他说,“我要为家乡的父老做些事情。” 图为张连印家的老屋,乡亲们曾在这里送他参军入伍 张连印回家时,当时的张家场村有土地一万七千余亩,耕地只占36%,其余土地荒漠化非常严峻,绿化也是当地政府始终在主抓的事情。 “刚回来时我也不会种树,只能不断学习。”张连印不懂技术,就购买有关林木的书籍自学、上门请教专家、去东北的林场考察,学习造林绿化阅历。左云县土地荒漠化严峻,村民们都不信任这里能种活树,他就邀请林业厅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勘
20、测论证,帮助制定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 张连印与村民商讨种树规划 为了确保规划顺当实施,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造林绿化合同,并慎重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改造沙滩困难重重:缺水,他就打了8眼机井、修建浇灌防水渠3500余米;苗木太贵,他干脆自己建了300余亩的育苗基地;没有资金,他把自己的一生积蓄全部投入到其中,还动员儿女拿出了部分工资来。 张连印家门口自己培育了苗木基地 “只有我自己的力气是不够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大家的参加。”张连印的义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县里不少干部、群众都被感召到了他的种树“大军”里。村民们说
21、:“他那么大的官,退休后还选择回来种树,我们情愿帮他。” 张连印在和乡亲们种树 种树也有意外发生。有一次,张连印刚种下的几万株小树苗,被村里的羊不当心啃了,一夜之间辛苦付之东流。他把四周的羊倌们都聚集起来,送了他们胶鞋、雨衣等礼物,讲解并描述种树的不易与重要性。羊倌们被感动了,从今管束羊群,羊群大规模啃咬树苗的事以后几乎再没有发生。 张连印种树到了执着的地步。2011年,他被检查出来患有肺癌,他却说:“冷静面对,科学治疗。”等其次年开春,不顾家人反对,他坚持从治疗的石家庄回到了荒山造林的一线。 “我得让大家都看到我,这样才能动员集体的力气。”家人也被他感动了,妻子王秀兰陪着他一起下地劳动,在部
22、队已经是正团级职务的儿子张小兵,也选择自主择业,回乡和他一起战斗在了造林一线。 2015年,张连印投身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5年时间完成了12000亩植树任务,回乡18年来共植树1.8万亩,205万株。全县林木覆盖率从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他的个人贡献率达1.5%。 好像是命运的眷顾,离癌症确诊已经10年过去了,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身体渐渐健康起来了。 现在,他喜爱扭秧歌、唱歌,村子里羊倌、牛倌、村官都是他的好挚友。四周的人这样评价他,“我觉得他似乎是特别材料做成的,精力旺盛,走起路来还快得像年轻人一样。” 如今,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千亩荒地装饰成了林海。“每一棵树都
23、是生态环境的一名卫士。”张连印仍在不停忙活,“我在这多种一棵树,首都就少一粒沙。我还会接着种下去。”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5 万亩荒山换新颜张连印用退休后的18年,在风沙满天的雁北大地上,躬耕荒山秃岭,守住了家乡的绿水青山。从士兵、少将到“当代愚公”,张连印坚守志向信念、始终砥砺前行,在绿化荒山的新战场上接着走出一条峥嵘之路。 从立下“义务植树、绿化荒山”军令状的一刻起,这位“树司令”就放弃了安享天伦的舒适,挑起了生态治理的重担。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张连印心中颠扑不破的志向信念,给予了他勇往直前的冲劲、迎难而上的闯劲和咬定青山的韧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任何宏大事业都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须要有志之士前赴后继,志向信念代代相传。正因志向信念所给予的长久定力与不竭动力,人纵然无法一时撼山振岳,但必能久久为功、移山填海。秉持志向信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无到有、迈向了由富而强,创建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惊世奇迹,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宏大跨越。这个历程当中,有多少荒山变绿海的震撼故事,又有多少张连印这样的平凡英雄。 新征程已在眼前,今日的奋斗者更是大有可为。张连印的人生故事激励我们,擦亮志向信念明灯,做立根固本、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耕一块自己的绿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