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在古代的别称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在古代的别称最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明节在古代的别称清明节在古代叫什么 清明节,又称春游节、行清节、秋千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合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春游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
2、不辍。 祭祖节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详细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持续到今日,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四周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往往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
3、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既陶冶情操,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红楼梦中贾府非常重视清明活动,把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千作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清明活动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时至今日,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已经为清明节增加了很多内涵。缅怀革命先烈绩,珍惜今日的华蜜生活,在清明活动中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春游节 清明季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满目葱郁,是人们观赏领会大自然勃勃春日景象的大好时机。清明春游习俗由来已久。 。春游,又称为春游、探春、寻春等,取人人如花如草之意。清明季节,气温上升,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正是到野外春游的好时机。这
4、一传统在我国有着特别久远的历史。唐代每到清明这天,长安妇女纷纷到郊外春游,遇出名花便在草地上设下一张张座位,并将红裙插挂在树枝上,作为实行野餐的帷幔。对此,杜甫曾有诗说:“江边春游罢,回首见旌旗。”到宋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春游之风变得更为盛行。闻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枟清明上河图枠,就生动描画了宋代都城汴梁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季节之盛况。历经元明清三代,清明春游习俗始终流传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春游活动更是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 在过去,人们的封建思想严峻,妇女平常不能随意出门。但在一年之中的某些日子里,她们却可以尽情出门游玩,清明即为其中之一。因此,清明节可以说是妇女们
5、最欢乐的日子。年轻的姑娘、媳妇们,身穿节日的盛装,头插松枝或柳条,外出春游游玩、打秋千,尽情玩乐。 秋千节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是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嬉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缤妃、宫女们玩耍。 清明节,人们荡秋千以取乐。通俗篇云:“秋千
6、本山戎之戏,自齐威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这是说,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族创建了这项活动。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将它带入中原。荡秋千,唐代颇为盛行。诗人韦庄有诗云:“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像隔墙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开元大宝遗事里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由于秋千在空中漂浮,愉快得有若神仙,唐玄宗还特殊称这种嬉戏为“半仙之戏”哩。 到了北宋,出现了水上秋千,即从秋千上翻身跳水。叹东京梦华录谈到北宋皇帝驾车临水殿观船夺标的同时,要立 秋千取乐:“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上竿,左右年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
7、水,谓之水秋千。” 清明节全国各地的习俗 1、福建清明节的习俗 福州人过清明节,都从家里走出来,来到郊区春游旅游,大多数人采回野菜煮成矐,称为煮菜矐。惠安人扫墓时放纸莺,吹麦箫。泉州人清明节吃“润饼”、制“脚目棵”,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2、山西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模,大模的中间夹有核桃、红枣、豆子之类作为点缀,称为“子福”。取意为子孙多福,一切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成薄块灌上汤食用。铲回萎蕤草,坐在各家的炕席上搓拉,叫做驱蝎。晋东南地区,每逢清明节,人人头上都插着柳枝枯叶。妇女们要
8、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耳朵两边。晋北地区,人们习惯吃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做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的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爽火”。 3、陕西清明节的习俗 兴平县人过清明节,姻亲之间用纸钱相互馈赠,并且相互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在清明节这天请名山之泉源水,供膜拜神仙。打算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下柳枝插在门上,并且用纸钱贴在树干上,据说这种做法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节以蒸馍为食,馍四周用鸟蛇的形态来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爱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4、四川清明节的习俗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野游
9、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个女子结伴而行,拿着酒水和食物来到郊外野餐。不论男子是否相识都可以入席同吃同乐。什郁等地,妇女们则用荞菜花蘸油后投入水里,看水面的花纹以占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以卖炒米团为主,炒米团上点染彩色的图案,并用线串好,称为“高兴团”。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1、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季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簇新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
10、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簇新口味,不讲太多规则。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2、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致,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宠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潇洒,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致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3、青团子 清明季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起先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
11、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匀称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4、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打算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态,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5、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
12、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彩缤纷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6、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青岛很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慧伶俐,这个习俗始终持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肯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许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仰慕。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7、朴籽粿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
13、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终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妙的感觉。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8、芥菜饭 清明季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9、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10、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药有艾草、洊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清明节在古代的别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