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函数教案范文.docx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函数教案范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数学函数教案中学数学函数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驾驭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实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探讨法. 教学过程: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索并回答.老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探讨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探讨曲线的性质,这一探讨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
2、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依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探讨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探讨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探讨如何用方程探讨曲线.本节课就初步探讨曲线方程的求法. 如何依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依据直线方程的学问,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
3、,你们是否想过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就是直线 的方程?依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老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当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随意一点,则 即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 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的随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 上. 综合(1)、(2),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觉一个好玩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
4、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随意一点,最终得到式子 ,假如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随意一点,也就是点 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真胜利,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意.明显,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其次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特别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 与
5、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明显用已知中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按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通过学生探讨,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随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终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精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 表示曲线上随意一点 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的点 的集合 ; (3)用坐标表示条件 ,列出方程 ; (4
6、)化方程 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状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假如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状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别状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 点的距离减去它到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态,在运动改变的过程中找寻关系. 解:设点 是曲线上随意一点, 轴,垂足是 (如图2),那么点 属于集合
7、 由距离公式,点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式 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 轴的上方,所以 ,虽然原点 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 ,它是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题目:在正三角形 内有一动点 ,已知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 、 ,且有 ,求点 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洁,如图3所示.设 、 的坐标为 、 ,则 的坐标为 , 的坐标为 . 依据条件 ,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 在三角
8、形内,所以 ,在结合式可进一步求出 、 的范围,最终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探讨探讨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留意什么? 课本第72页练习1,2,3; #278098中学数学函数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探讨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依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育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育学生的
9、转化实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实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学问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探讨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探讨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依次.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探讨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探讨.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
10、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驾驭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洁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留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学问帮助学生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打算. (3)无论是推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
11、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意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晰: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详细实例动身,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示学生留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确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老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
12、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驾驭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278089中学数学函数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 2.会求一些简洁函数的反函数. 3.在尝试、探究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相识
13、,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别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相识. 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育学生的逆向思维实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育抽象、概括的实力. 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函数的概念 y=f(x)中各变量的意义 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
14、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3.板书课题 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爱好,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奇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 1.问题组一: (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 (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 (2)由,已知y能否求x? (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 (4)与有何联系? 2.问题组二: (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
15、)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3)函数 ()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 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 (老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动身,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育学生抽象、概括的实力. 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 1.(依据上述实例,老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 函
16、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 C.我们依据这个函数中x,y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假如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 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 2.引导分析: 1)反函数也是函数; 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 3)定义中的假如意味着对于一个随意的函数y=f(x)来说不肯定有反函数; 4)函数y=f(x)的定义
17、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 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 6)要理解好符号f; 7)交换变量x、y的缘由. 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 (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 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 函数y=f(x) 函数 定义域 A C 值 域 C A 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 1.(投影例题)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 (2)y=x 1 求函数的反函数. (老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 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 1 由y=f(x)反解出x=f(y).
18、2 把x=f(y)中 x与y互换得. 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1)有没有反函数? (2)的反函数是_. (3)(x<0)的反函数是_.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相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冲突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别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 通过动画演示,表格比照,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从而消化理解. 通过对详细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刚好归纳总结,培育学生分析、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数学 函数 教案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