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关的名人事迹材料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有关的名人事迹材料精品.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书有关的名人事迹材料读书有关的名人事迹材料1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得的高校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他编写出来的。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慧,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经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接着仔细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索文章
2、的内容。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力,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遗忘饥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特别简洁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原来是这样的,司马光经常读书到很晚,他读书读累了,就会睡一会儿,可是人睡觉的时候是要翻身的,当他翻身的时候,枕头就会滚到一边,这时他的头自己会遇到木板上,这样一振动,人也就醒了。于是,他就立刻披衣下来,点上蜡烛,接着读书。后来他把那个圆木枕头看成是有思想的东西,给它
3、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就是靠着这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宋濂说:“娘,今日不动身就会错过跟老师约定的日期,这就是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敬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说完,宋濂就冒着风雪上路了。 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不住地赞扬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后来,诚信求学的宋濂最终成为一代学者。 读书有关的名人事迹材料2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慧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今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漂亮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
4、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苦痛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起先主动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细致地听,专心地记。虽然他很坚毅,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经常要付出比别人多许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爱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够体会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学者和诗人。 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怜悯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毅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
5、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够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当酷爱生活吗? 读书有关的名人事迹材料3 邴源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使原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艰难。邴源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可是家里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 邴家旁边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够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艳羡那些能够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实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受,就哭了起来。”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
6、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邴源一听,激烈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 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够学会的东西。他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吸取学问。长大后的邴源依旧很爱读书,常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生活在贫困家庭的邴源,从小就对读书有关深厚的爱好,他对学问的渴求感动了和善的私塾先生。最终靠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学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青少年来说,大家肯定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地学习,争
7、取以优异的成果来回报亲人。 读书有关的名人事迹材料4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诞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起先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 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懊丧和沉沦,她以坚韧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溢了信念。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高校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高校和硕士探讨生的课程。 1983年张
8、海迪起先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向天空放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起先,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着,同时向有阅历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头
9、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特别关切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读书有关的名人事迹材料5 明朝的学者宋濂少年时特殊喜爱读书。但那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每一次都是从别人家里借书来读。而每次借书,他都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本好书,越读越爱读,便确定把书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便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夜深了,母亲见他仍伏案抄书,便心疼地劝道:“孩子,都深更半夜了,天又这么冷,天亮再抄吧。别人又不是急等这本书看。” 宋濂说:“不管别人等不等书看,到期限就要还,我不能说话不算数。假如我失信于人,就是对别人的不敬重,那么,我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呢?”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学者请教,并约好了见面日期。谁知动身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山遍野一片白色,西北风还猛烈地刮个不停。 当宋濂挑起行李打算上路时,母亲拉住他问:“儿啊!你这是要去哪里啊?” 宋濂回答说:“我去向老师求学啊,这不是早就约好的吗?” “可是这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也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样一件旧棉袄,根本抵抗不住深山的寒冷啊!”母亲心疼地劝宋濂。 读书有关的名人事迹材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