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阅读古诗随笔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阅读古诗随笔范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教师阅读古诗随笔小学老师阅读古诗随笔1清明唐代:杜牧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季节,可也是气候简单发生改变的期间,经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
2、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漂亮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别的作用,那就是,它事实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心情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非常剧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
3、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心情的时候,就经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小学老师阅读古诗随笔2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鉴赏: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视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分辨庐山的真实面
4、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供应了一个回味阅历、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相识。游山所见如此,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相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相识难免有肯定的片面性;要相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需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相识。由于这种相识是深刻的
5、,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特别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小学老师阅读古诗随笔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鉴赏: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特别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特别朴实。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根据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
6、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动,含蓄深厚,既朴实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剧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剧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生疏而孤寂。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假如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剧烈,那么,诗人“
7、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乐,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聚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妙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行整理。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很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实感受,很具有代表性。小学老师阅读古诗随笔4凉州词唐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鉴赏: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多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秀丽刺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如同突然
8、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建了气氛,定下了基调。“欲饮琵琶立刻催”是说正在大家打算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终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许多揣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动身,但和后两句好像难以贯穿。有人说明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立刻”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动身”,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原来就是骑在立刻弹奏的。“琵琶立刻催”,应当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
9、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穿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哀思”。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殊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明显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小学老师阅读古诗随笔5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鉴赏: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建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其次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短暂
10、的“响”反衬出全局的、许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详细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阅历: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找,又见不到一丝人影。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宁静。按常理,宁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特别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
11、了,只是紧紧抓住间或传来的一阵人语声。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特别清锐,好像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宁静。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许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剧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袱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变更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小学老师阅读古诗随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