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 》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 》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 》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三黑和土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对脚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来源。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读诗题:诗歌
2、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3.背景介绍。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第2节和第3节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黑和土地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 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20 土地 教案 教学 反思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