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案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案精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案1 1. 通过试验引发探讨,培育学生探究事物现象的实力。 2. 通过视察试验,培育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相识实力。 3. 通过探讨,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实力。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缘由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确定的。会推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洁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移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
2、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试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状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改变缘由,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试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视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白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试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改变缘由。 问:漂移的物体
3、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试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白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状况:部分浸入;浸没。 探讨: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
4、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肯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看法) 演示试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亮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假如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肯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缘由(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留意视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缘由。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5、 其次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缘由。>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状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探讨)(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gh p =f/s s 肯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
6、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这就是浮力产生的缘由。 板书:缘由:> 而依据同始终线上二力的合成,=-,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试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溢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探讨。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
7、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确定。 (1)当=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g p=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移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学问点: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试验法测浮力? 2. 浮力产生的缘由是什么?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
8、,并且借助试验,才能更好地驾驭学问。 (二)思索:上浮的物体(),上浮至漂移在液面上() 探讨:物体的重力怎样改变?浮力怎样改变?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改变?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案2 宇宙和微观世界 (一) 学习目标 1.学问与实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探讨介绍,发觉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9、(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探讨,相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异。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探讨: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特别大,大多距离我们特别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视察和探讨: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视察和探讨;微观世界:物体尺寸特别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视察和探讨。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干脆视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打算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视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
10、改变。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究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老师:人们说广袤的宇宙是无穷无尽的,那么,这宇宙原委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改变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很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视察和探讨。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踪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视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觉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
11、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沟通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须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很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依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袤无垠的,大得很不可思议。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沟通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放射
12、胜利,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安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胜利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当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究越来越深化,宇宙的奇妙将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原委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始终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究竟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试验: 物质
13、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视察。科学探讨发觉: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沟通课前视察蜡凝固时体积的改变。(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试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状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
14、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状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肯定的体积和形态;液体没有确定的形态,具有流淌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淌性。 4结论:依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揣测分子能不能接着分割?科学家发觉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觉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袤的宇宙
15、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觉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视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肯定的 和 。 4.液体没有确定的 ,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简单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分子由 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改变的正确说法是:( )。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推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6、。 A.固体有肯定的形态和体积; B.液体有肯定的形态和体积; C.液体有肯定的体积,没有肯定的形态; D.气体没有肯定的形态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实力提高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
17、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试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登记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视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1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试验: 分析结论: 沟通:通过第10题和第11 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相识电流,会正确运用电流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流大小的引入,培育学生类比推理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
18、点,培育学生科学的看法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流表的正确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电流你了解多少? 1.电流的成因: 1.电流方向的规定: 3、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 学生回答问题。 (二)、相识电流 1. 播放水流视频,类比水流引入电流 水流有强弱之分,单位时间内从水管中流出的水越多,水流就越大。电流是否也和水流一样,有强弱之分呢? 2.老师演示课本52页-视察:灯泡的亮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是有大小之分的。 3.学生看书52页,得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的多少叫做电流。并自学电流的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下面的
19、练习题 4.电流单位转换练习 房间灯泡中的电流约0.2A,等于 mA. 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约50 mA,等于 A. 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约100A,等于 A. 家用电冰箱的电流约1 A,等于 A. 5.课件展示和看课本52页了解一些常用电器的工作电流的大小。 (三)测量电流 1.学生看书使其知道,1.电路中电流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2.电流表的符号是A 2.探究活动: 1仔细视察电流表 。视察电流表的外观,你能发觉什么? 2拿到一个测量仪器先视察什么?(零刻度、分度值、量程) 3自学J0407型直流电流表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a.电流表的用途 b.电流表的测量范围?怎么选择测量范围?选择0-
20、0.6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各代表多大电流值;选择03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又代表多大电流值? c.电流表的正确运用方法 3.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电流表读数。 4.学生探究: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练习运用电流表 5.针对学生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分析故障的缘由。 (四)、课堂练习 (五)、师生共同小结: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 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 分析和说明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改变状况. 4, 建立能
21、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实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支配了麦克斯韦滚摆试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支配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肯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试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起先就留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削减转化为内能的问题支配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终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学问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学问,也可
22、以用来说明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教法建议 注意试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试验到视察麦克斯韦试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的确验的目的和视察物理现象,清晰详细的过程,从速度改变、高度改变到能量改变,学生能从能量改变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试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留意视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特别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留意把学的学问应用到实践中,注意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
23、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1, 试验引课 视察滚摆试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试验时要留意视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改变;上升阶段速度如何改变. 留意分析的问题:到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白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白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改变,说明白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改变,说明白什么. 试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
24、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详细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探讨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状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留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渐渐复原原来形态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复原原来的形态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试验2和试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试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
25、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状况下,学生由板图视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视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加学生想象事物的实力. 探究活动 视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学生小组 1,视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视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复原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视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