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模板范本.docx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模板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模板范本.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模板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模板1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学问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验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洁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看法、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运用,获得胜利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2、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运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详细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
3、的实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索:是什么缘由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留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
4、在同一高度。B、调整光屏找出最清楚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比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探讨其特点 探讨: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
5、的规律。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模板2 光的反射 一、学问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相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白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望见物体?学生探讨:很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6、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其次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运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探讨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
7、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留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详细的指导,避开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
8、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运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老师总结:) 1、物态改变: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干脆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试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改变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 数
9、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找寻规律,老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肯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二 物理教案 模板 范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