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公开课范本.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公开课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公开课范本.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公开课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公开课1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使学生相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运用方法。 2、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实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显微镜的运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试验室纪律的教化和爱惜公共财物的教化,使学生养成科学试验的良好习惯。 2、在试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看法和敢于探究、质疑的科学精神,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教学建议 学问体系图解 本节教学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视察细胞的用具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
2、显微镜在生物试验中的作用和运用方法,为今后试验教学打下基。' “练习运用显微镜”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试验课,课本从取镜、安放、对光、视察到收镜,每一个步骤都具体叙述了详细的操作方法。仔细组织并上好起始试验课,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看法和良好的试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学问的学习,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试验实力和思维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的重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化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娴熟运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视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建议 这节试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试验课,因此,起先试验操作
3、前,应进行试验室规则、爱惜试验设施的教化,留意将试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运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视察载有试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视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晰显微镜的结构和运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运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比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相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运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试验报告册刚好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运用显微镜。老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运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留意
4、事项,最终总结操作步骤的依次、重点内容,并刚好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坚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视察细胞的用具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运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试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运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晰,老师不须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老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简单出现的问题进行
5、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比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视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视察前,老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老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运用方法 要求:1、学生比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视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
6、微镜运用还不够娴熟,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老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察,并急时订正学生的错误。 老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视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视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视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探讨、设计方案、汇报 老师总结:明显,放在显微镜下视察的生物标本,应当薄而透亮,光线能透过,才能视察清晰。因此,必需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种类 (
7、1)永久性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 (2)临时性玻片标本:不用长期保存。 组织学生阅读P10玻片标本的类型,并在给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对应的切片、涂片、装片。 三、作业:完成试验报告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视察细胞的用具 一、 显微镜的运用 运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视察 4、整理 二、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探究活动 自制简易显微镜 目的:通过自制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材料: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鞋盒也可)一张;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小镜片一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小木条。 制作方法: 1、取长1520厘米马粪纸,宽以花镜片周长为准,宽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状。(如
8、图1) 2、用透亮胶条将花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中心开直径为1厘米孔一个。 4、在三合板一边的中点和相对的两角处各粘一个高58厘米的木条腿(如图2) 5、在三合板(相当于载物台)的上面两后腿的中间位置竖直粘一个高20厘米的小木条(如图3)。 6、用铁丝(10号铅丝)弯成一镜筒支架。一端套住镜筒,另一端固定竖直木条上(手动其一端可使镜筒上下移动)。 7、在三合板下面,用铁丝弯一个反光镜支架,将小镜片装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图4) 8、运用时按显微镜的运用方法即可,留意用手上下移动镜筒时要轻慢和稳(放大倍数依花镜的度数而定)。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
9、案公开课2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教学过程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探讨、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供应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其次自然段,并分组探讨: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其次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探讨、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
10、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解并描述:事实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全部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探讨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供应能量”呢?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供应能量 老师操作示范“演示试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仔细视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许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改变吗? (老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索。 讲解并描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
11、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改变的试验,并做出相应的说明。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老师操作示范“演示试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仔细视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老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索。 讲解并描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试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试验(或
12、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说明。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老师操作示范“演示试验”种子呼吸时汲取氧。四人小组仔细视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状况不一样? (老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索。 讲解并描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即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试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须要氧的参加。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汲取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汲取氧的试验,并做出相应的说明。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洁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
1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解并描述:有机物在氧的参加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应生命活动的须要;这种改变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全部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视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
14、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加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供应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供应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解并描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依次地写下来,并相互沟通。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
15、当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洁复述一下“演示试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老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
16、册教案公开课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过程 引 言: 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老师出示事先打算好的试验装置,请同学视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在视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索气体的成分,依据自己已有的学问做出假设,并思索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师生双方依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试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其次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老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生物 年级 上册 教案 公开 范本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