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最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2021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1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头、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觉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育分析、归纳、概括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找寻学问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运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殊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
2、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超群才智,增加民族骄傲感;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折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加折服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 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提问:中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有哪些?(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人类诞生之后,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问题始终是问题。 提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探讨后回答) 衣:主要穿兽皮、树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渔、狩猎后的食物,都是自然食品。 住:住在树上或洞
3、窟中。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较远的地方。 提问: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引出新课: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看图P7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提问: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数量众多,星落棋布) 今日我们就重点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图提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处位置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自由发言) 简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1. 距今年头:6000多年
4、 2.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 主要特征: A. 自然环境优越 B. 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居住区四周有一条宽深各五六米的壕沟,用于防止野兽侵袭。遗址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北边是窖场。在居住区和沟外有公共仓库。居住区内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有序。在居住区中,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河姆渡聚落: 1. 距今年头:7000多年 2.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看图:填充图册上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房子示意图。 提问:你能辨别出哪一个是半坡聚落的房子,哪一个是河姆渡聚落的房子。为什么? (半坡聚落地处干旱地区,房子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
5、落位于湿热地区,房子是干栏式房子)。 有了房屋就可以避风御寒,防虫蛇猛兽。是人类生存实力提高的又一表现。 看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复原图。 提问: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改善了居住和饮水条件,可以远离自然水源的地方居住,同时可以解决枯水季节的饮水。在水进上面建有草顶井架,这样有效地保证了生活饮用水的干净,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懂得卫生的重要性,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类在进步着。 看图: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 提问:这些箭头说明白什么问题。(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已经运用弓箭。) 提问:在弓箭独创之前,原始人靠什么工具来获得猎物?(石器和木棒) 提问:弓箭和木棒、石器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6、(增加了平安系数、精确率高、省力、猎取的东西增多等,言之成理即可) 看图:书第8页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书第9页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骨耜” 提问:从“石斧”的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自由发言) (石斧的刃部经过了精细的打磨,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磨制石器了,石斧上部中部有一圆洞,说明当时半坡居民钻孔的技术非常娴熟,斧上有洞,说明半坡上可能会在斧上安装木柄,便于劳动。石斧的作用主要是开垦荒地,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当时磨制石器的种类许多,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等;而且石器的数量很大,出土的工具达到数万件之多。河姆渡居民除运用磨制石器外,还运用骨耜。 提问:河姆渡居民为
7、什么要运用骨耜?用石制的工具有哪些不便利的地方?(自由发言) (南方土质很粘,假如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定粘上大量粘土,不利于耕作,而骨制的工具既锐利,又不粘泥土,运用起来较为便利,因此,南方多运用骨耜)。 弓箭的运用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但这些食物的获得是消极的,是大自然赏赐给原始人类的,但是,当人类渐渐懂得种植粮食了,人类就是在主动向大自然作斗争,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但时,当时的条件还是很恶劣,原始的农业并不并保证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 看图:半坡出土的鱼钩、鱼叉。 渔猎仍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问:原始畜牧业是如何从狩猎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和弓箭的出现有什
8、么亲密关系?谁能描绘一下当时的景象?(学生作出一些推想后,老师再补充) 由于弓箭的独创,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渐渐就成了家禽家畜。当时人们已学会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等。 看图:书第8页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石磨盘。 提问:磨盘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磨粮食) 从而证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种植庄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粟就是谷子,粟和水稻分别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主要粮食。 提问:你能分清他们各自种植什么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地处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地处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提问:粮食收获后,用什么容
9、器可以装粮食及种子?(自由发言) 看图:书第9页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 提问:陶器的主要材料是什么?(水、土)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制陶器是原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半坡所发觉的陶器里面,完整和和可以修复的就有1000多件,碎陶片竟有50万片以上,半坡出土的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有黑陶。 提问:陶器的用途你能说出哪些? 陶器可以用来存放、储存物品,特殊是水和液态食物,使人类的食物不仅可烧烤而食,又增加了蒸煮的方法,增加了养分。这些陶器既是好用的生活器具,又是精致的原始艺术品。 提问:
10、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有: A. 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B. 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C. 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 都普遍制作和运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不同之处有: A. 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B. 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 代表性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 D. 陶器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等。 距今四五千年前,在山东大汶口一带又有了原始居民。这些居民以农耕
11、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看图:山东大汶口墓地出土的陪葬品:玉铲、镂孔象牙梳 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器,甚至什么随葬器也没有。 提问:这种现象说明白什么问题? 这种现象说明,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小练习 问题:河姆渡原始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 2、假如你认为“会”蒸米饭,请用文字表述出来或画出示意图。 3、假如你认为“不会”,也请说出理由。 教案反思: 本教案采纳了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找寻学问要点,最终概括
12、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同时,老师还通过对比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2021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视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熬炼学生识图实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相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育学生归纳实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育学生分析、归纳的实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很多世界的成就
13、,我们应当为之傲慢和骄傲。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思想: 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爱好,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索,使学生驾驭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学手段: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冲突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
14、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峻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察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沉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退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阔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浇灌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建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削减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
15、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独创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运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
16、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日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西汉宫廷里有特地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下面请同学分成小组,为汉朝人设计菜谱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
17、,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铁器广泛运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建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觉很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发觉有煤和搀杂了泥土、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冶铁的燃料起先运用煤。 (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独创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独创和运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约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
18、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旧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致,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出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出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运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指导学生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这件素纱衣用罗纱制成,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衣长128厘米,折叠好可以握在手
19、中,重量仅49克,可见当时织造水平之高。 四、旺盛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旺盛,全城有九个特地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 2021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3 科举制的创立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状况
20、,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探讨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缘由、按考试成果选拔人才带来的改变、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育学生从详细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实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相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旺盛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须要。从而使学生相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心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
21、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其次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原委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22、(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心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起先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纳考试的方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23、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用标准,把录用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心,这便是我国历科举制度创立的起先。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的区分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用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果,注意的是考生的才学和实力。 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育和选拔。唐太宗
24、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用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用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
25、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示学生思索) 某单位聘请职员,有一百人要参与,而只能录用十个人,假如你是考官,你会考试哪些因素,进行哪些测试?科举考试也是贯彻“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行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假如没有考试,你会不会仔细读书?科举制把“读书-科举-做官”连为一体,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化事业的发展。 假如你打算参与科举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么做?科举制非常重视读书人的基本功,特殊是书法和文采。读书人为了能取得好成果,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特殊是书法和
26、文学)的发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化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出示两组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纳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实行的考试。 宏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探讨:这里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从这两则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作业:课后作业 2021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4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驾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缘由、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
27、合分析历史问题实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新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觉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探讨-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起先,我国南方经验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
28、一步加快,其缘由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原委起了什么作用呢?今日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 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爱好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改变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
29、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劝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改变?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驾驭的土地安排给农夫,农夫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担当肯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纳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复原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日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
30、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索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日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 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日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
31、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 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缘由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2021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5 繁盛一时的隋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旺盛,大运输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索与探究“隋朝经济旺盛出现的缘由?”“隋朝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育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视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实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
32、输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输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之一。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解并描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旺盛。“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事实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输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旺盛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输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肯定难度。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旺盛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
33、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输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旺盛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呈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化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
34、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旺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索: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验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建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沟通;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气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
35、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完。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旺盛出现的缘由?”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相互争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旺盛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输河 出示隋朝大运输河示意图。强调:大运输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输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输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争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相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输河的目的地有游玩江都;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输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输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输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沟通。 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