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精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1 白居易观刈麦的意思及赏析 观刈1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 妇姑荷箪食3,童稚携壶浆4。 相随饷5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哀痛。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6,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刈(y):割。 2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3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肩挑,箪(dn
2、)食:竹篮盛的食物。 4浆: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5饷(xi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6石(dn):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n”。 农家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更加劳碌。昨夜 一场南风吹起,麦田里一片金黄。妇女们背着篮子,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相伴着到田里送饭,男人们正在南冈割麦。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太陽炙烤。已经力倦神疲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趁着天长多干些活来养家。有一位穷苦的妇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她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听她们相互间的谈话,禁不住引起我无限哀痛:家里的收成全部缴了税,只好拾一些麦穗来充饥。听到这,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3、。每年却有俸禄三百石,一年吃到头还 有余粮。想到这我暗自惭愧,长时间都不能遗忘。 在这首诗里,我们被诗人的真情所打动。当时诗人任陕西周至县县尉,可以说在多么凄惨的年景下,诗人一样衣食无忧,照样享着荣华富贵。但是作为一个体察民情的官员,诗人始终没有遗忘穷苦的百姓,诗人的心灵忽然被耳闻目睹的凄惨景象振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实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凄惨苦痛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怜悯。难能珍贵的是,诗人还 对自己进行自思,把自己和最下层的农夫对比,并感到惭愧,可见他对百姓怜悯之深,令人感动。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讽喻诗,他的诗共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他本人最重视的就是
4、讽喻诗。白居易的讽喻诗与其创作目的和风格要求相适应,运用了大量典故和书面成语,在这首诗中体现了写事与写心的完备统一,和一般的叙事与抒情诗比较,更能震撼人心。讽喻诗的一个特色是,一首诗只集中写一件事,不涉及其他事。在这里,我们对讽喻诗有个也许了解,我们在写作中并不常用。 观刈麦是白居易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了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在当时阶级对立的封建社会,诗人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不因为自己的特别身份而疏远底层老百姓,体现了他对敬重别人,不因为别人的地位不如自己,而把别人看得低人一等,他甚至把老百姓和自己放
5、在一个做比较,也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都是同等的,应当相互理解和敬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2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意思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陰里白沙堤。 暖树:指向陽的树枝。 没:湮没。 白沙堤:即白堤,在西湖东畔。 初春季节,骑马漫行在钱塘湖畔。冰雪消融,湖水已经涨到了岸边,地面上低低地浮着一层云朵一样的水汽。早来的几只黄莺在争着飞向向陽的枝条,不知谁家的春燕在啄泥回去筑巢。春花烂漫好像要使游人纷繁芜杂,嫩绿的小草才刚刚没过马蹄。最使人百赏不厌的还 是西湖东畔,
6、那杨柳树陰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起先,一路经过了青山绿水,望见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湖东和白堤。在杨柳的绿荫下,白居易是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读这首诗,我们也好像跟在诗人的马后,游历了西湖,这种一边行走,一边记录所观所想的方式,就像一个热心的导游一样,让没有到过西湖的人对这个有天堂美誉的地方心驰神往。 游记是在位置的改变中记录见闻,一次春游、一次购物都可以写出内容丰富的游记来。其实我们可以变更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置,也可以是观者的立场和角度。就像白居易在这首诗中示范的那样,走的同时还 从早莺、燕子的角度来思索春天。春天有小
7、树发芽、冰雪溶化这样的自然景观,也有燕子筑巢、鲜花争艳的生命景观。作家们最爱用的方法,莫过于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了。 白居易的诗中,总是包含了浓浓的感情,像是一块醇正的巧克力,放在嘴里,就能体会到丝丝华蜜的味道。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看到的世界与整日苦于应付差事的人相比,有不一样的“颜色”,同样是燕子在筑巢,但是诗人的笔下总会有一种生命温情。保持一颗酷爱生活、追寻漂亮的心灵,生活也将回赠给你特别的精彩。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3 白居易卖炭翁的意思及赏析 卖炭翁1(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2烧炭南山3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4?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
8、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 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5冰辙6。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1卖炭翁:这是作者新乐府的第三十二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2伐薪:砍柴。 3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市)南面。 4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用。 5辗:同“碾”,轧的意思。 6辙(zh):车轮印。 有一个卖炭的老翁,常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的脸上带着烟熏火燎的痕迹,满脸灰尘;他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十指像木炭一样粗糙、乌黑。卖了炭得到的那点钱用来做什么呢?不过是为了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吃的饭食。可怜他穿的衣服破旧单薄,他却只担忧炭价太低,盼望天气更加寒冷些。昨夜 ,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大雪。
9、一大清早他就把木炭装满了牛车,辗着结冰的雪赶集。日头升的很高了,老牛已经非常疲乏,人也很饿了,他便在集市外南门泥泞的路边休息。 在这首卖炭翁里,老翁的生活始终处于一种困苦之中,开头便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或许老翁没有土地,但为了生存,只得上山伐薪。而“伐薪、烧炭”,概括了困难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使他“满面尘灰烟,两鬓苍苍”,而且可以想见,他劳动的地方有豺狼出没,这是冒着生命的危急在谋生。老翁照旧怀着希望,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就行了,哪怕天气寒冷,衣服单薄,他还 是坚持卖炭,因为生活总得接着下去。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诗人敏捷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比如以“两鬓苍苍”突出老翁的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
10、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又以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那个荒芜、险恶的南山作陪衬,突出了老翁艰难的生活,更简单激起人们的怜悯。我们在作文写作中,留意陪衬和反衬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为表达对象服务。 白居易的诗歌多是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疾苦的。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卖炭老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啼饥号寒却又乐观、坚毅的老者形象。他虽然已经年老体衰,头发发白,但却勇于面对现实,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变更生活的逆境。这就像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样,遇到问题,不要轻易放弃,勇于思索就肯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4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
11、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赏析 : 又作草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密的样子。 :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密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照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
12、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则,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
13、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密(“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行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14、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扩散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气,毁灭的苦痛,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气,再生的快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成功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
15、”,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非常。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志向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自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假如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接着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改变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详细、生动。芳曰“远”,古原上芳香充满
16、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扩散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复原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支配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望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望见
17、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好像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独具匠心,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5 花非花花非花 唐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作品赏析 : 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
18、多时。 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找。 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半吐半吞,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方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19、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活的比方。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许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簇新比方。“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
20、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方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显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方之物)而不知喻本
21、,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调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行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实,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方,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方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妙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知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