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范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1 学问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驾驭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娴熟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品尝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
2、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供应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留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
3、,强调并不是要吕蒙探讨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异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骄傲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相互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状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莫非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说明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时,孙权对吕蒙说:“
4、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行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莫非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起先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非常惊异地说:“以你现在的才能、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挚友,然后分别了。 其次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告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进步而令鲁肃叹
5、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纳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切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_ (三)、朗读其次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白什么? 非常惊异的神态,吕蒙的改变判若两人,使鲁肃即惊讶,又不由自主的发出赞美。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2、“大兄何
6、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进步后感到很骄傲、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看法。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白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状况是在不断改变,人也在不断改变,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
7、、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切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说明“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能的人,比方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说明“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
8、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留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
9、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探讨、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争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育自主、合作、探究的实力及发散思维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培育酷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培育自主、合作、探究的实力及发散思维实力; 2.培育酷爱祖国的热忱。 教学难点:培育发散思维实力。 教学方法:读、悟、赏 教学过程
10、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 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培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概,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斗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悟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忱地歌颂我们宏大的母亲黄河!板书:黄河颂光未然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思索:全诗表达了诗人什
11、么样的感情?(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酷爱之情)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思索: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三、朗读沟通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沟通,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探讨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看法。 3、全班齐读诗歌。 老师时时提示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老师视状况适当的范读。以下几点供参考: 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当留意停顿,以示区分。 “我站在高山之
12、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留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扬,以表现的黄河的气概。 三个“啊”要读得深厚,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昂扬,表明在歌颂。 最终的两句“像你一样的宏大坚毅!”充溢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四、内容研讨:学生分组研讨,老师点拨指导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宏大坚毅,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
13、、最终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宏大坚毅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五、布置作业: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观赏黄河大合唱其它乐章的音乐。 其次课时(总第10课时) 一、检查内容研讨结果,进行内容赏析 (一)序曲 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其次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宏大坚毅 读朗诵词板书:
14、序曲赞美黄河宏大坚毅主体 师问: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宏大而又坚毅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师自问答: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给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概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概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师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当是哪个字? 明确:望。 师问: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运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概? 明确: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师问:请大家打开课本第一页,看
15、图片,黄河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知道的词语或诗句对黄河的特征、形象、气概进行描绘吗?自由回答。 板书:描绘黄河形象、气概 (三)主体:颂黄河 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思索: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宏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明确: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培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自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宏大坚毅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16、(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板书:歌颂黄河巨大贡献 问: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宏大坚毅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终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宏大坚毅的精神 师: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板书: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四、问题探讨,理解主题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酷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一般的名词
17、,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事物。请再次感受课文,谈谈文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切的爱?同时用你的朗读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五、总结课文,强化主题 刚才我们通过对课文的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诗人采纳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事实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宏大坚毅”,以英雄的气概和坚毅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描写黄河歌颂黄河学习黄河 -> 宏大坚毅形象、气概 巨大贡献精神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3 1、依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
18、步驾驭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微环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育学生酷爱母语、酷爱祖国的感情。 通过分析典型细微环节,分析人物形象。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斗争普法斗争。普法斗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终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务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苦痛。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抗拒。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详细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
19、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别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依据有关小说的学问,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子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子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终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探讨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
20、郎士上课前后心情、看法发生了哪些根本的改变?改变的缘由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索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其次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改变 1、学生小组举荐代表沟通,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望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四周的东西,似乎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突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
21、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挚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探讨沟通,然后全班沟通)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改变?假如有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老师指名回答) 5、老师进行总结归纳。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4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老师指导,自主获得学问,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
22、知品尝精彩语句扩展思索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1、揣摩、观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剧烈的思想感情 实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育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学问的实力 德育目标:培育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酷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观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相互评价 2、揣摩特别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
23、喷涌着热血,因为我经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忱。”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安葬过我的欢乐,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漂浮着我的欢乐,回响着我的欢乐”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探讨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别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终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觉词语的详细准确含义。 四、扩展思索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酷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语文
24、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结合注释说明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学问;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尝语言等方法,结合老师说明和自主合作沟通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会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英勇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尝语言等方法,结合老师说明和自主合作沟通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会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英勇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协助教学法。 四、教学
25、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起先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学问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颂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
26、,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视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化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绽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老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老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
27、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英勇坚决的性格。) 2.从其次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英勇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恳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家乡,酷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觉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当心又机灵。)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酷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探讨,拓展延长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许多诗的特点,诗歌中经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详细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呈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全部修辞。留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楚。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