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范本.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激昂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行,不行能矗立于民族之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大事业的进程中,进一步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生活中,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2021年6月1日,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全国优秀老师”王红旭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见义勇为篇章。 2021年6月1日18时左右,2名儿童在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沙滩边玩耍,不慎落水。紧急时刻,王红旭百米冲刺跳江救人,倾尽全力将孩子往岸上推,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2名落水小孩胜利救起,他却因体力不支,不幸
2、被江水冲走,英勇牺牲,年仅35岁。在危难时刻舍身勇救儿童,王红旭老师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人民老师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他的事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完备的注脚,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见义勇为,树立了正能量,值得我们去书写和牢记。 我在网上翻看拜读有关王老师事迹的点点滴滴。知道了他是同事们眼中爱岗敬业的楷模;是学生们心中豪爽义气的大哥;他也是父母心中孝顺懂事的儿子;是妻子心中深情脉脉的丈夫;是儿子心中高大万能的爸爸;他也是老师世家绽放的光荣花一朵,读高校时就曾留下过英雄救人的故事唯有牺牲多壮志,王红旭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人生境界的高尚追求,用生命托起明天的太阳。这位可敬的人民老师用一颗赤子
3、之心,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慎重:作为一名老师,我渴望成为党的大家庭中的一员,愿为各族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 王红旭老师出身教化世家,秉承一家三代人酷爱教化事业、从事老师职业的家风传统,传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家训师风,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充分呈现出教化世家的精神风范和至诚至深的教化情怀,塑造了新时代人民老师的光辉形象。他是值得我们敬重的老师,他是人民老师的楷模,我们恒久怀念他。 我作为老师中的一员,肯定要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学习他潜心育人、辛勤耕耘的赤诚情怀,学习他以德施教、为人师表的品行风范,学习他心怀大爱、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化方针,深化落实立德
4、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奋进的精神状态,争做为学为人的“大先生”、争做党和人民满足的“四有”好老师,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宏大的时代须要宏大的精神。我们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在我校形成崇德向善、敬重英雄、弘扬正气的深厚氛围,让榜样力气转化为全体老师的实践行动,聚力谱写教化事业新篇章。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二) 初到卢湾一中心小学工作时,吴蓉瑾是一位中队辅导员。在上课之外,她很喜爱带着孩子到处跑,哪怕只是双休日的小队活动,她都乐此不疲。有一次,吴蓉瑾带孩子们去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她发觉,孩子们很快乐,但就是听讲解时很不仔细。对孩子们来说,快乐的理由很简
5、洁就是因为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了,而不仔细是因为讲解员说的内容他们“听不太懂”。 “这样的情形其实挺普遍的,相比去公园,去郊游,带小学生去各类场馆尤其是爱国主义教化基地的参观效果的确一般。但没想到的是,吴蓉瑾老师真把这件事当问题去探讨了。”卢湾一中心小学的陈丽丽老师当时和吴蓉瑾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她记得,就在那次参观后,吴蓉瑾特地寻求了学校大队部的帮助,并带着各个年级的学生又去中共一大会址开展了一次小调查,对馆内的陈设、参观路途特殊是讲解人员、讲解内容等方面都听取了孩子们的看法,最终提出了希望建立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的小讲解员队伍。 2006年初,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的杨宇第一次踏进卢湾一中心
6、小学。作为校外辅导员的她,满怀信念地给那些即将参加志愿讲解的孩子们做起了培训,让他们明白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一大开会的前后经过。没想到,孩子们千姿百态的问题还是让她“猝不及防”“一大会议分两次开,究竟哪里才是党的诞生地?”“为什么一大代表都是男的,且只有两位登上天安门城楼?”杨宇用自己的理解努力“答疑”,可孩子们的眼神照旧似懂非懂。走出教室,吴蓉瑾向杨宇提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能不能在你们的指导下,让孩子们自己写讲解稿?” 随后的几个月,吴蓉瑾带领孩子们和纪念馆的叔叔阿姨一起讲故事、看视频,闲聊,磨稿,用儿童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把解说词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没过多久,全国第一个
7、由爱国主义教化基地指导,小学生执笔的儿童版讲解稿就这样出炉了。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三) 荒山、铁锹,风沙、日晒塞北左云,雁门关下。年复一年,“老兵”用生命的年轮,把荒滩变为绿野樟子松、云杉、杨树、沙棘,一排排、一行行,漫山遍野退休18年来,“老兵”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老兵”名叫张连印,今年76岁,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他戎马一生,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全部,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欢乐”“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植树造林、
8、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简单”。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重量很重。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吃百家饭、穿百
9、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参军其次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一般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果斐然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
10、、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仔细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变更。“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终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但,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 左云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第一年,张连印从右玉买了1万棵樟子松苗,结果
11、其次年全死了;再栽,6000棵树,又死了“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发小”胡万金,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树全死了,老汉难过了,但更不甘心。他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究竟。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经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一次大女儿回乡探望,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而张连印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欢乐。”如今,从前的荒山,已松涛阵阵。 时代楷模
12、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四) 变更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简单,它须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 不懂就学,他拜专家为师。经过现地调查后,他先后20多次到县、市、省林业部门,询问专家,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学问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的难题解决后,张连印又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 从2004年春季起先,他着手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为大规模植树做打算。启动资金,很快就花光了张连印多年来的30多万元积蓄。他只好向儿女们求援:大女儿一家将刚买的一套新居作抵
13、押,贷款20万元送到父亲自中;儿子一家拿出10万元支持爸爸;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起拿给了父母。张连印又不辞辛苦,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终于解决了资金问题。 接下来,就是上山植树了。张连印在荒山上盖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这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连印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由于阅历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痛定思痛,张连印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 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
14、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最终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4年多的风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最终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狼和黄羊也出现在山里。 如今,回乡18年,张连印共植树1.8万亩、205万株。“左云县的海拔和纬度较高,4月,温湿度正合适,栽下苗后很快就能发芽。”谈起种树,张连印早已成为行家。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五) 张连印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从小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童年充溢了苦涩。但在记忆中,张家场村的每一户人家对他都非常关切,时常用馍馍、沙枣和旧衣服接济他,使这个过早丢失父爱和母爱的孩子,
15、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乡亲们的关爱。他难以遗忘1964年入伍的那一天,全村老少一起出动,把自己送到公社驻地,有的殷殷嘱托,有的泪眼婆娑,有的一个劲把鸡蛋、瓜子往他口袋里塞入伍的路上,张连印暗下决心,肯定要干出个样子,回报生他养他爱他的家乡。 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张连印具备了执着上进的品质。在部队期间,无论是政治学习还是军体、射击、战术等训练科目,他都是拔尖的,到1983年,年仅38岁的他就担当了副师长。直到58岁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的职位上退休,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表现优秀。 退休后原委怎么过?是在大城市过悠闲的生活,还是发挥余热,接着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张连印毅然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记忆中的土坯房都
16、变成了大瓦房,乡亲们依靠煤炭资源的优势也都过上了殷实的日子,这让张连印打心里兴奋。但村里恶劣的生态环境却没有变更:由于地处塞外高原上的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风沙危害严峻,1000口人的村子,四周的荒山荒坡面积就达到1万多亩。想到党和国家正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张连印暗下决心,肯定要再做点事情,报答党和部队对自己的培育,回报家乡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而植树造林、治理风沙,正是家乡建设的当务之急。 他把回乡植树造林的想法告知妻子和子女们后,家人担忧在农村生活和医疗都不便利,劝他不去为好。张连印仔细地给家人讲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讲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全家人都被他劝服了,感动了
17、。2003年7月办完退休手续后,张连印带着妻子回到老家,住进堂弟家中,起先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新征程。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六) “必需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战胜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刘永坦常说,创新跟学风联系最亲密,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必需严格。只有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 迄今为止,他已培育探讨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高校校长和专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空
18、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育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刘永坦是个子高大,能点燃每个人“内核”的大侠“坦院士”,而“燃着一把火”的大侠背后,是家人静默的支撑。 走进刘永坦的家中,看不到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1953年,刘永坦、冯秉瑞二人共同在哈尔滨工业高校求学
19、,随后留校任教。婚后,刘永坦长期在野外试验,妻子一人撑着整个家。本可以站在讲台上,刘永坦却到偏僻落后的海边一年又一年,送走了青春,如今已是皓首老者,“我们那代学问分子都是这样,国家的须要就是我们的须要,国家的须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刘永坦恒久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不管将来学什么专业,都要多为国家干点事。 儿子刘兴钊在父亲刘永坦的影响下,也从事了雷达探讨。一生多数时间给了雷达探讨的刘永坦,教给了儿子最重要的一课,对学术的追求不是简洁地“为发表而写论文”“为评职称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探讨,怎样对国家有利,就怎样去做。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七) 作为我国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
20、人,刘永坦院士执着于对雷达探讨,一干就是一辈子。 凭借着破釜沉舟的豪情,他扎根龙江60载,40年如一日专注国防科技事业,终将新体制雷达的核心技术牢牢地驾驭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填补了我国在这项领域的空白,也因此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嘉奖大会上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荣耀与光环的背后,这位一辈子胸怀科技报国的老院士和他的团队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电话采访了本书作者国家一级作家张雅文。“在采访刘永坦院士的过程中,他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成为了我创作这部传记的灵魂:他母亲用爱国诗篇启蒙他幼小懵懂的心灵,他的父亲则用家国情怀筑就他一生的脊梁,给了他深远和绵延不断的影响,因此
21、他在功成名就之时,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带领团队创建的新体制雷达,并不是哪个部门给的任务,也不是谁给他下达的指令,都是他主动请缨扛起重任;他人品卓然当得起榜样二字,他带领手下这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苦苦奋斗了近40年,这在国内高校的科研团队中实属罕见,就是因为他为人好,到处为他人着想;他淡泊名利不争功名,每当媒体追问刘永坦胜利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很虚心地把成就归功于团队。”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上,老院士照旧通过音频说:“我头上的光环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果都是学校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宏大时代全部爱国奉献的学问分子。”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刘永坦在世间只走一条路,所以他不会迷路。漫漫长路只为找到那祖国宽阔海疆的守护神。”作家妙笔下老院士的雷达人生,孤独却精彩,恬淡却壮美,大家风范跃然纸上。 刘永坦院士酷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哈工大的师生。“他就像一团火,暖和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点燃了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报效之心。”刘永坦院士的学生宿愿说,信任这部传记可以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一样”与“不一样”之间,挥洒一样的青春热血,秉持一样的初心使命。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