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案精编.docx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案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案精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案新课标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1 一、学问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驾驭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实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探讨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相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究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相识全球的整风光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实力的培育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酷爱自然、酷爱科学的教化,激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化事业。 1.
2、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分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殊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学问。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1.“地幔”的有关学问。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1课时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态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
3、,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日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解并描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学生探讨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略。 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地震波。 你知道其机理吗? 略。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剧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
4、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改变的探讨,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探讨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相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化地相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相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化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相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探讨地震波改变曲线了解其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
5、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改变。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况的探讨,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改变状况,由波速的突然改变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两条波速改变曲线,区分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总结P、S波速改变状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改变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新课标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2 教学目标设计 学问与技能: 1.了解电子通信的发展和影响。 2.了解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实例说明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情感看法价值观
6、1.能够辩证地相识网络带来的影响; 2.培育努力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2.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 难点: 信息化与数字化以及信息高速马路与国际互联网的理解。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过渡: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课中我们对通信的有关学问已有了肯定的了解,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子通信,电子通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为此这节课着重讲解并描述通信发展的最新趋向电子通信。 一、电子通信 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是19世纪30年头以来的事,电信起步晚于邮政,但发展速度异样迅猛。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
7、,特殊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电子通信是电信领域的“排头兵”。 多媒体投影图7.24,老师提问:电子邮件和一般邮件有何差异?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思索探讨: 老师引导学生: 1.传递的网络不同。电子邮件通过电信网络(数字网);一般邮件通过邮政网络(邮局)。 2.通信方式不同。电子邮件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无论走到何处,只要有一台网络连接的电脑,便可打开自己的邮箱,收到由网络传来的邮件;一般邮件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收件人离开特定的场所就无法完成通信。 3.邮件传递的时间不同。电子邮件快,一般邮件慢。 接着引导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通信的特点,即信息化和数字化。 启发学生
8、思维:电子通信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几种形式? 学生思索探讨:主要的作用在于变更交往形式、加快社会运转节奏。详细形式主要有信息高速马路和国际互联网。 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并进行探讨: 1.什么是信息高速马路? 2.建信息高速马路的缘由是什么? 3.影响的信息高速马路是什么,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 由于在上网的高峰期内,传输的信息量大,反映出信息网络并不通畅,而计算机、通信和声像技术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出现和运用后,信息量大大地增加了。要变更信息传输上“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修建“信息高速马路”特别必要。所谓“信息高速马路”,就是立体化的通信网
9、,这是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电信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而国际互联网或因特网,就是信息高速马路的详细体现。 承转过渡:电子通信会带来哪些社会变革? 二、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思索和探讨:电子通信带来的主要社会变革为: 1.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 2.供应各种服务,便利人们生活。 3.加强沟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1.电子通信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以数字化为形式的通信方式,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 2.信息高速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等功能于一体的,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
10、信息的一个全社会的立体化通信网。 3.国际互联网是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马路的详细体现。 新课标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3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
11、他的服务,这些便利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依据生活阅历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
12、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学问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缘由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13、 由于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肯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因此地价确定了每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而地价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处PPT出示经济因素对功能区的影响示意图。学生看新新学案大册子第25页。分析功能区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4 一、素养教化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分。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驾驭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分,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实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
14、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实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方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纳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推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纳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改变。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学问。它的形成
15、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纳画图设问法来找寻事物的内在联系,渐渐深化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缘由,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纳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学问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支配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老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寻各种事物的形成缘由、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改变。(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难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高 地理 必修 教案 精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