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鲁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鲁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美,气概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酷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视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实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静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一帆风顺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显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移山倒海之势,翻天覆
2、地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打算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伸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安静;以“快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扬”,烘托大潮的磅礴气概。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很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宏伟壮美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验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绽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供应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依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
3、来时起先还是一帆风顺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犹如一道城墙”;更近,如同“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依次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晰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连接对号”。其次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动改变、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显明
4、,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依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索;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敏捷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纳下列读法: 课始:老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
5、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索;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_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开心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美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视察和表达的依次。 懂得作者是根据“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依次视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态
6、、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宏伟奇妙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方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建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探讨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一、素养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美、奇妙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实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视察
7、方法,从而驾驭视察事物必需有依次的规律。 学问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如同、犹如、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渐渐”“复原”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相识塘江大潮的壮丽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视察方法,驾驭视察事物必需有依次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支配: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日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美、奇妙涌潮,好吗? (二)
8、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欣赏钱塘江大潮。) 2.沟通自学字词的状况。老师检查、指导。 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开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留意读精确 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丽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丽的景象。
9、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袤。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剧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忽然:立即。 人声鼎沸:形容很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热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似乎,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望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
10、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其次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
11、是天下奇观。 其次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其次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索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 相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敞、覆盖、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一帆风顺、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照旧、复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12、,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沟通。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相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相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图片呈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二、教学重难点 1、相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漂亮的画卷,今日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
13、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相互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化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你就是图片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 2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着急) 3做解说员介绍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样的姿态呈现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接
14、着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依次,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视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育细致、有序的视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视察事物的方法,培育视察事物的实力。 教学打算: 课前,老师打算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视察爬山虎,比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缘由呢?今日,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其次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15、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簇新”、“一顺儿”、“匀称”)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气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亲密,它的脚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视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
16、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状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留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具体。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小结:作者正是精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详细。作者正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依次来视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视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老师小结:原来爬山虎
17、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需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始终往上长,必需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其次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水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终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怜悯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坚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
18、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其次、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终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视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晰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视察,并且用精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爱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爱这些句子。 2.细心视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沟通。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
1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留意、匀称、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依次。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视察、连续视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四周事物的爱好。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视察、连续视察的方法。 (重点) 3、把视察到的事物详细地、有依次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嬉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爱猜谜语吗?今日,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宝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
20、(葡萄) 其次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假如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别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根据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缘由呢?信任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沟
21、通预习,理清脉络 (一)沟通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沟通: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老师参加: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视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水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
22、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其次自然段 1、自读一读其次自然段。留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留意,引人留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留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详细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23、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留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观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美丽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留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特别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当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观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老师板画,提出要求。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写“脚”的句子,留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依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索。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仔细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老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