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pdf
《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4卷,第5期2 O 1 3年l 0月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Chinese Joumal of A画cllltu谳Resources arId Re画onal PlanIlingV0134,N05,ppl70ctober2013doi:107621cja玎p100591212013050l研究综述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虫覃志豪12,唐华俊1,李文娟1,赵书河3(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2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6;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46)摘要农业是以作物生长为基础,因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很大。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和南北之间气候差异显著。气候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主要农区水资源和热量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变化。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土壤肥力和作物品种资源及其抗逆性也会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气候变化直接导致局部地区农业气候灾害和农业病虫害频度与强度加剧。在气候变化作用下,我国农业作物种植制度、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区布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甚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围绕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开展了很多研究。综合进来,主要有集中在气候变化对农区水热土资源要素
3、时空分布变化的影响,对作物品种抗逆性、抗逆基因、品种改良的影响与适应,对作物种植制度、生产结构与地区布局的影响与适应,对农业生物灾害和非生物灾害尤其是农业旱涝灾害发生的影响,以及对粮食产量、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从发展趋势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科学地把握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热资源条件、土壤肥力、品种资源等变化规律,揭示农业病虫害流行暴发特征和气象灾害发生机理,模拟、分析和预测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因而也将是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关键词气候变
4、化农业粮食生产影响机理适应机制气候变化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个跨学科前沿领域,其研究已经远超出大气科学研究范畴,涉及到地球系统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的方方面面。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广泛的,1988年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推动评估与理解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变化的潜在影响以及提出适应和减缓对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大河等,2007;林尔达等,2007)。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人类与发展计划(IHDP)及美国的对地观测计划(EOs)等全球性研究计划从不同角度开展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影响力较大的Sci
5、ence杂志19922004年就有480篇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影响及其应对方案的报道(郑新奇等,2005)。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是以作物生长为基础,直接依赖于水热土等自然要素,因此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可以说,农业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周义等2011)。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加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确保国内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稳定供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稳定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Simelton,2011;朱晓禧,2012)。目前,国内外围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已开展了很多研究。该文将从水热资源、作物品种资源、农业灾害
6、、作物布局等角度综合分析现有气候变化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收稿日期:201308J09覃志豪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唐华俊为研究员、副院长李文娟为副研究员 赵书河为副教授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2010cB9515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l67)。万方数据2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年础上,进一步提出深入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以推动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研究的发展。1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资源要素时空分布变化的影响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重合的产业部门,是以农作物生长发育为基础。光、热、水和土壤等资源要素是决定农业生产的基本自然要素。气
7、候变化,无论是变暖还是变冷以及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将会直接导致辐射、光照、热量、温度、湿度、风速等气候要素时空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对农业生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我国面积超过全国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量仅占全国的13;面积不到全国一半的东部地区,生物量占全国的87。这种东西部土地资源自然生产力的差异主要由于东西部水分条件的差异引起的。此外,东部地区生物量从热带向寒温带递减,南北相差56倍,这种南北差异主要是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所造成的(唐华俊和周清波,2009)。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虽然复杂,但可以归结为是通过土壤与环境要素尤其是光、热、水等要素之间的联系来发生作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
8、土壤气体、土壤水分、矿物质、土壤微生物活动和繁殖而影响土壤肥力(Van et a1,1993;肖辉林和郑习健,2001)。很多学者利用模拟模型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高鲁鹏等(2005)利用CENTURY模型对草原化草甸植被下黑土在环境要素变化背景下的演化趋势进行定量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升高或降水量减少将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降低;相反,气温降低或降水量增加则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增多,但以气温变化的作用为主导。秦小光等(2001)利用陆地生态模型开展黄土高原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定量模拟,深入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降水变化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有机
9、碳变化的主要因素。白人海(2005)利用土壤调查数据,分析了松嫩流域黑土地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状况和近50年来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土壤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用性,深入研究不同气候要素时空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品种资源及其抗逆性的影响与育种改良适应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尤其是光热水要素的直接制约。不同地区适宜生长的作物品种与种类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联(郭建平等,2001;Keeling et a1,1982)。气候变
10、化,也即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作物品种资源尤其是种类及其适生性等产生影响。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将改变作物生长季节的长短,可能会加剧对光热敏感作物的吸收作用,降低作物干物质积累,最终导致作物产量降低。气候变暖大大增强我国多数区域的有效积温,有效延长了作物生长周期,为培育晚播早熟小麦品种与晚熟玉米品种提供了可能,可以大大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双重表现,一方面,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农业生产的逆境(包括生物逆境与非生物逆境),另一方面它又增加了宝贵的光热资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陈宜瑜等(2005)指出,加快培育和种植较为“强悍”的农作物,合理改变农作物种植方
11、式,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新的耐逆水稻新品种,同时认为还应发展作物生产管理技术。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农作物多样性布局、基因资源发掘和新品种培育方面比较滞后,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储备薄弱,应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影响的研究,提出应对未来可能气候变化的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育种改良策略。3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制度与生产布局的影响虽然农业生产受自然适宜性的制约,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区域农业发展,是农业生产活动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直接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的作物种植制度和生产布局差异。因此,气候变化对
12、作物种植制度、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都有较大的影响(李稀君和王春乙,2010)。金之庆等(2002)利用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气候变暖对研究区域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的阶段性影响,分析了我国冬小麦安全种万方数据第5期 覃志豪等: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3植北界在研究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位移。杨晓光等(2010)的最新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19812007年间中国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的种植北界都较之19501980年有不同程度北移,我国北方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省和青海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扩。气候变暖也使双季稻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张厚碹
13、(2000)指出,气候变暖对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将有较大的影响,我国主要农区光热量资源在气候变化作用下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利于农业丰产,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的种植北界将有所北移。但是,降水变化的影响可能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不利影响,因此,种植制度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云雅如等(2005)研究指出,黑龙江省过去20年水稻播种范围向北和向东扩展,种植面积比重显著增加,小麦种植范围大幅向北退缩,与气候变暖带来的积温增加与积温带北移东扩密切相关。熊伟等(2006)运用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模拟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变化的可能影响。林而达(1997)认为,在大气CO:浓度倍增的情况
14、下,我国水稻主产区热量资源趋于丰富,但温度升高使作物发育速率加快,生育期缩短,若品种和播种、移栽期不变,水稻产量将下降。李玉娥和张厚碹(1992)预测了CO:浓度增加对我国北方春玉米和夏玉米都将有增产作用。王修兰和徐师华(1994)采用半封闭式同化箱测量装置进行的盆栽大豆在不同CO:浓度下的生物量与经济产量变化研究也支持了CO:浓度增大对大豆产量增长有积极作用的观点。李虎等(2012)指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从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品种选育和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研究。4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农业旱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国外很早就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
15、发生流行趋势的影响开展了研究(Jllorar et a1,1998;Meinkeet a1,1998;Cannon et a1,1998)。农业病虫害实际上也是一种生物过程,有利的气象条件,是农业病虫害发生、流行暴发的基础。农业病虫害的大范围流行暴发,都直接与有利气象条件的影响有关。气候变暖,尤其是暖冬,将十分有利于北方农区各种农作物病虫源(菌)安全越冬(张厚碹,2000)。在暖冬作用下,主要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将会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安全越冬的地理范围扩大,直接导致来年度病虫害发生频度和危害程度加剧(叶彩玲和霍治国,2001)。气候变暖可使水稻黏虫越冬北界北移约3个纬度、稻飞虱越冬北界北移约
16、2535个纬度,有效扩大黏虫和稻飞虱的迁飞范围和增加繁殖代数,直接导致我国稻作区这两种主要虫害区域范围扩大(李淑华,1993;张润杰和何新凤,1997)。另一方面,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气候变暖将会引起生物种间关系变化,气温升高将会扰乱生态系统中害虫一捕食者、害虫寄生天敌等种群间的平衡关系,有些害虫的天敌可能因适应不了气候变化而缩减甚至消亡,相反在缺少天敌的有效控制条件下一些害虫则会迅速繁殖,形成流行暴发,直接威胁农业稳产丰产(李神君等,2010;刘雨芳和古德祥,1997)。我国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受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全球性地理单元的重要影响(Qin et a1,2013)。这些全球性地理单
17、元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异常变化,是我国农业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大气环流成因(安芷生等,2004;覃志豪等,2005)。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导致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动态变化,进而造成西太平洋暖池海水热力、青藏高原上空热力场、亚洲季风环境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变化,是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地区农业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大气环流起因(叶笃正和黄荣辉,1996;黄荣辉等,1999)。李克让等(1997)指出,中国气候独特,大范围的气候干旱成因是中国气候形成基础的大气环流尤其是东亚夏季风、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和热带高空环流的异常变化。青藏高原对我国西北干旱气候形成有不可推卸的作用。在
18、ENSO事件处于活跃发展的时段,我国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量就会相应地异常偏多,往往造成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相反,当ENSO活跃时,我国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的降雨量明显偏少,导致严重干旱。当东太平洋海温处于下降阶段,我国淮河流域的降雨往往会偏少,发生干旱;而黄河流域和华南地区降雨量则偏多,造成洪涝灾害;当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偏低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往往出现较强的降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符淙斌和腾星林,1988;万方数据4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年Huang and wu,1989)。2008年初中国南方遭遇严重的冰雪灾害、2009年初中国北方小麦集中产区发生极大干旱灾害、2叭0年初我国
19、新疆内蒙等北方地区发生严重的雪灾冻害和西南地区持续干旱,很大程度上和气候变化导致我国大气环流产生季节性和区域性振荡有关。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仍将持续加剧,对我国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洪涝、台风、低温冷害、高温灾害等气象灾害时空格局的变化,威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影响国家粮食安全(Qin et a1,2013)。5气候变化对农业(尤其是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尤其是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Schmidhuber and TubieUo,2007;Tao et
20、 al。,2009)。肖国举(2007)认为,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下降,19802000年气候变暖引起黄淮海农业区雨养小麦全面减产,其中西部减产幅度大于东部。张建平等(2005,2006)表明,在水稻结实期,温度上升12c|C将会使水稻产量下降1020;温度每增加1,我国玉米平均产量将减少3。在未来100年内,气候变化将会使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产101。张明伟等(2011)指出,未来90年内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速度加快,生长期变短,使小麦平均减产8左右。秦大河(2002)和林而达等(2006)的模拟研究表明,未来30年内我国种植业产
21、量在总体上将因全球变暖而可能会减少5lO,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当降水在适宜范围内,气候变暖可使旱作区农作物产量增加(邓振镛等,2008)。同时,wang et a1(2009)以全国28个省8 405个雨养农户和灌溉农户的截面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温度和降水为自变量,以农户农作物净收益为因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不利于雨养农业,但有利于灌溉农业。Monon(2007)通过典型调查和归纳推理法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小农户经济的影响,并指出,小农户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介导的农业灾害较敏感,并且应对灾害的能力较弱。从全球角度来看,这些小农户群体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
22、,这些地区农业灾害频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不大,这些小农户的生产投入通常不足,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较低。6 以气候变化为驱动的粮食生产发展变化模型和数值模拟气候变化驱动的粮食生产发展变化模型常用的做法是,以气候变化数据(即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数据)作为模型输入数据,通过模型的复杂函数过程和状态变量运算过程,最终得到气候变化模拟结果(Tao et a1,2008;xiao et a1,2008)。这些模型从早期简单的统计经验模型,发展到现在广泛应用的复杂作物机理模型。经验模型多是基于历史数据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建模的方法包括简单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法回归,以及神经网络等(
23、任建强等,2006;hbeU et a1,2008)。作物机理模型,如EPIc,DssAT等,是以大气作物一土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传输和转化为基础,建立作物生长模型,用来模拟大气、作物、土壤、管理等因子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生长对大气、土壤的反馈作用,因而是一种面向过程的动态模型,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杨鹏等,2008)。作物机理模型多是单点模型,适于小区域的模拟分析研究,但是通过与GIS的集成,作物模型能被应用于区域甚至全球农作物单产模拟研究(TaIl et a1,2003;Jones and Thomton,2003)。唐国平等(2000)利用3个大气环流
24、模型来构建中国未来气候变化6种情景模式,利用IIAsA的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评估分析了气候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复种指数、可耕种土地面积、潜在历史产量及其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熊伟等(2008)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CERESMai跹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了基准气候(19611990年)和A2、B2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20112100年我国雨养和灌溉玉米产量,初步预测了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玉米产量的变化状况。Reidsma等(2009)利用wOFOsT模型对欧盟15国的玉米产量进行了模拟分析,并通过比较分析模拟产量和实际观测产量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因素之外的其他万方数据第5期 覃志豪等:气候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候变化 农业 粮食生产 影响 研究进展 发展方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