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pdf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农经济】崭型震业轻营体系钓理论伙识与构建路话研宓张克俊,桑晚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内容提要: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快推进时期,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关键路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构成的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特征的经营组织体系;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栽体,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交易费用中图分类号:彤
2、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f2014)02009405DOI:1013483jcnkikfyj201402023一、引言近年来,在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取得了巨大成效,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转变所带来的要素大幅度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衍生、新的农业生产力不断形成的良好态势,同时也要看到在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急剧变革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日益突出的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另一种趋向,产生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严重问题,这既暴露了传统的农业经营体系、小规模的分散
3、经营农户与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冲突更加激烈,生存空间日益脆弱;又显露出变革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趋紧迫、时机更加成熟。可以说,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能否有效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直接关系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路径。因此,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和构建问题在当前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自中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来,学术界对此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胡德胜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表面上来看是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创新,实质上是对农业生产经
4、营主体提出的新要求。孙中华【21指出,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李俊超1认为,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三大新趋势”。阮文彪H o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要坚持一个基础农业家庭经营,围绕一个中心农业家庭经营组织效率持续增长,深化三大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交易组织制度改革、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张晓山o指出,在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展现代农业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些研究都具有
5、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科学内涵、发育机理做进一步的阐述,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特征目前,学术界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构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出的背景来看,“新型”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来说的,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辩证否定和丰富发展,主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及其社会化程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仅包含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组织、经营体制、
6、经营模式及其之间的相互链接机制。由此,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可以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产加销一体经营为组织原则,以当地农业基础形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通过社会参与和政府引导,形成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专业化服务主体及其关系的总和。新型万方数据农业经营体系不仅包括经营主体和组织的发展、经营体制和模式的创新,而且包括各利益主体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新四化”,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由于以众多的分散的小规模家庭为基本单位,
7、以科学文化素质很低的农民为主体,虽然有可能实现精耕细作,但很大程度上排斥了现代要素和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产出率很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变革和创新,由于采取了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经营方式,从而大量的现代要素不断被注入农业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通过集成现代科学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更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单位投入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传统农业经营体系是小而全的,一个农户家庭生产众多农产品,很难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每一个农产品的产出量很小、商品率极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则走向了专业化经营的道路
8、,每一个经营主体只从事整个产业链条中的某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最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能够形成相当的规模化竞争能力。从区域层次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农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专业化的生产可以通过对市场结构和生产者的影响而改善产业的发展条件,促进产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M J。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必然结果,是集约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以单家独户的农户为主,由于规模小而对组织化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但农户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时,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则从根本上实现了农业的组织化,以组
9、织而不是个体的形式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农业组织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主要目标,通过一定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制度来协调农业经济分工,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有机整体J。农业组织化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包括横向上与农户自身的联合与合作,还包括纵向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中农业生产的各环节主要由家庭内部成员完成,不需要社会服务就能完成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则是高度社会化的,即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不同环节都进行了分解,每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去完成。由于社会化服务组织更具专业性、更富有效率、成本更
10、低,因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达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撑下,只需要专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者只发挥管理者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作用,就能够把生产规模扩大到很高的程度,获取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应当指出,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这“新四化”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紧密联系的整体。专业化是组织化、社会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就没有组织化和社会化的需求,集约化也难以实现。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生产,从而大幅度获得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规模经营效益。集约化则是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必然结果。通过“新四化”之间的耦合互动和协调发展,可以大幅度提
11、高农业生产效率,弥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存在的根本缺陷。尽管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不排斥家庭经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同样可以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表明,农户家庭经营不等于小农经济,农户家庭经营同样能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主体而不是公司。现实表明,中国农业稳定发展必须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撑,必须建立在以农业为终生职业、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现代农民家庭群体合作的基础之上。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应以挤出农村劳动力为代价、不应照搬国外的超大经营规模、不应过度排斥家庭决策。(二)
1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和发育机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我国农业基本经营翻度的完善和重大创新,其目的在于改变原有制度下农业发展面临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利润微薄、组织化程度低等缺陷。但是,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先必须弄清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和发育机理,才能在实践中增强科学性,较少盲目性。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育机理,可从分工、交易费用和制度变迁的视角得到解读。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增进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特征。分工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选择。劳动分工导致专业化的形成,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则是专业化分
13、工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型的,小农户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不能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低,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范压11,,交易成本、社会化服务成本高,必然在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分化。农业分工加强了社会中人与人、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专业化联系,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资源有效整合,提高了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这使得农户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生产领域,从而提高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专业化的生产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农业分工是如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呢?这就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根
14、据不断重复的生产实践发现:分工确实能够给自己的经营带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等许多好处,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专业化分工领域,这样农业的整个分工就逐步展开起来。从水平方向上来说,首先,依附于农业的畜牧业、水产业,依附于粮食生产的蔬菜业、水果业等高价值的生产门类开始分离出来,演变成独立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部门,一批专业大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簋第。鼽溺研究95万方数据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的主导力量,同时粮食生产也成了商品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其次,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现代技术的投入、农户对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追求,在上述部门
15、专业化生产分工的基础上,农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更加细化,原来农业各部门内部的生产环节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新产业,分化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产业系统。随着农业产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农业经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专门从事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服务,产中的农机、植保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储运加工服务的专业化组织纷纷出现,使农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别由相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承担,而农业经营主体只从事农业生产中的一部分操作而专业化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特征日益显现,农业经营主体本身也成了社会化组织的一员,这时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经不是原有的什么事都由自己完成的传统主体,而演变成了集专业化、规模化、
16、社会化、组织化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之间以及与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纵横交错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的联结方式和经营组合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中化程度越高,农业一体化就越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越发达。但是,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也不是无限的,要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交易是人们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中心环节,而交易活动是有成本的,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构成了人们经济活动成本的主要部分。诺斯哺1在研究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时指出,交易费用的产生与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关,交易源于分工,交易费用是源于分工的制度成本。盛洪归。在研究中
17、也指出,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考虑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两种费用,而分工程度揭示出了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的经济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程度又决定了分工的程度及其发展。因此,农业的进一步分工深化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过高的交易费用会阻碍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要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首先要降低农户经营所产生的市场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要降低交易费用,必须选择适当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交易费用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不同的制度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交易费用的高低。具体从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变迁来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户家庭自主经营、
18、自负盈亏的主体地位,9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分散的小农户被推向市场,由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主观认识能力较低、信息不完全、经济实力弱、谈判地位低,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必然推动着小规模农户向规模化、专业化农户转变,然而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往往意味着交易的范围扩大、交易频率大幅增加,面临日益上升的交易费用趋向,这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侵蚀由生产上分工所带来的生产成本节约、效率提高的好处。96黼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的创新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当潜在的利润大于改革所付出的成本时,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就会实现,这样,
19、当市场交易费用过高时,将会产生一种内化了管理费用的新型组织形式如专业合作社、产供销联合体、公司+农户等,这些组织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合作,把一个个农户组织起来,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服务,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使得农户经营由分散入市转变为组织入市,即减少了双方的交易成本,也提高了农户的市场地位,从而推动农户进一步向专业化分工发展。农户由分散的小规模向专业化经营越发展,这种制度变迁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降低就越更明显。因此,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制度来降低农业经营的交易费用。分工、交易费用、制度变迁之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农业 经营 体系 理论 认识 构建 路径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