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应于新建铁路福州至平潭铁路站前二标大象山隧道隧道监控量测施工。2 作业准备(1)熟悉图纸及围岩等级、支护形式。(2)熟练掌握全站仪测量仪器,测量基准点及监控量测点的埋设。(3)熟悉掌握监控量测系统数据测量、上传及回归分析等功能。3 技术要求(1)指导隧道施工,保证隧道施工过程安全,杜绝因监控量测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安全事故,尤其要杜绝施作初期支护后因监控量测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关门”事故。(2)杜绝因监控量测管理不到位而对工程周边施工环境造成较大干预与影响。(3)验证支护结构施做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下一步施工方法提供依据,为优化和变更设计管
2、理提供参考意见。(4)通过开展监控量测与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提高现场监控量测管理水平。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 施工工艺流程图图1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流程图4.2 主要施工工序说明(1)现场情况的初始调查; (2)确定管段内隧道监控量测布置点位; (3)布设测点并取得初始监测值; (4)按规定要求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及原始数据的上网传输; (5)监控资料的分析及信息反馈,总结采取工程措施效果。 (6)提交监控量测成果(平台完成)。 5 施工要求5.1监控量测基本规定1、施工现场必须建立严格的监控量测数据复核、审查制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如有监控量测数据缺失或异常,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详细记录。测点
3、坐标采用绝对坐标记录。 2、根据监控量测精度要求,应减少系统误差,控制偶然误差,避免人为错误。应经常采用相关方法对误差进行检验分析。 3、施工与监控量测应密切配合,监控量测元件的埋设与监控量测应列入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监控量测工作应尽量减少对施工工序的影响。 4、监控量测应作为施工组织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安全施工、质量控制及时提供围岩稳定性和支护、衬砌可靠性的信息,为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和变更施工方法提供参考。 开工前应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进行监控量测设计。该设计应包括:量测项目、量测仪器、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信息反馈及量
4、测人员组织等。 5.2测点类别编码1、测点类别号序号名称编码1地表沉降DB2拱顶下沉GD3周边收敛SL2、测点顺序号编号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防损坏,如果测点被破坏,应及时补设,测点编号规则原则如下:(1)、地表沉降测点顺序号编号规则单洞双线隧道,沿线路里程增大方向,线路中线位置的测点序号为00,左侧顺序号为奇数(01,03,05,07,09),右侧顺序号为偶数(02,04,06,08,10),由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见下图 图1 单洞双线隧道地表沉降测点顺序编号示意图(2)、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测点的顺序号编码规则拱顶下沉测点的顺序编号,沿铁路里程增大方向,线路中线位置的测点编
5、号为00,左侧编号为奇数(01,03,05),右侧为偶数(02,04,06),由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见下图图2拱顶下沉测点的顺序编号示意图周边收敛测点的顺序编号,沿铁路里程增大方向,中线左侧编号为奇数(01,03,05,07),右侧为偶数(02,04,06,08),成对编号,由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见下图图3一个拱顶测点的周边收敛测点顺序编号示意图图4多个拱顶测点的周边收敛测点顺序编号示意图(3)、明洞边坡沉降的顺序号编码规则隧道明洞段沿线路方向按10m进行布设沉降点,分布在明洞边坡坡顶。坡顶沉降点按25m的间距布置。沉降点的顺序编号,沿铁路里程增大方向,中线左侧编号为奇数(01、03、05),右侧
6、为偶数(02、04、06),成对编号。图5 明洞沉降测点顺序编号示意图5.3监控量测的项目1、监控量测的项目应结合规范和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见表 1、2)。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 隧道埋深及其它特殊要求,经参建各方研究确定。 表1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地质罗盘、数码相机2衬砌前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全站仪)1.0mm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3拱顶下沉全站仪1.0mm4地表下沉全站仪1.0mm浅埋隧道必测(H030m)表2 监控量测选测项目 序号监控量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
7、表测试精度备注1隧底隆起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1.0mm2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0.1mm3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0.1mm4围岩压力压力盒0.5%F.S.5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压力盒0.5%F.S.6钢架受力钢筋计、应变计0.1%F.S.7喷混凝土内力混凝土应变计0.1%F.S.8锚杆轴力钢筋计0.1%F.S.9二次衬砌内力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0.1%F.S.10爆破振动振动传感器、记录仪1mm/s临近建筑物11围岩弹性波速度弹性波测试仪12孔隙水压力水压计13水量三角堰、流量计14纵向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备注:F.S.为元件满量程;(应
8、力应变的精度表述应为元器件满量程的比例) 监控量测选测项目除上表所列项目外,还包括设计单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有特殊要求作为选测项目。2、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等按表 3 规定进行。不同施工方法量测断面布点示意图见图 14。测点或测线编号、点位埋设位置应按图示进行。拱顶下沉原则上设一个测点。 表3 必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围岩级别明洞断面间距(m)51030不大于50m10注: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软岩隧道的观测断面适当加密。;在特殊部位(斜井与正洞交叉口等)应加密测点布设断面,且点位可以不在一个断面上;II 级围岩不大于50m。3
9、、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读数宜在每次开挖后 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 24h。同一处拱顶下沉、收敛量测、隧底隆起、围岩压力等洞内量测应设在同一断面,以便于整个量测形成信息体系,相互印证。 4、拱顶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5、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要求布设。6、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在隧道中心及两侧间距 25m处设置,每个断面设711点,监测范围应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外。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
10、范围不应小于(隧道宽度埋深),地表有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按照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4.3.3 要求布设。5.4隧道施工过程中应作好洞内外观察记录工作。 1、洞内观察洞内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1)开挖工作面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初喷混凝土之前进行。重点观察记录工作面的围岩岩性、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有无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工作面稳定状态等情况,并做好地质素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对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留存影像资料,作为地质变化的依据之一。观察中发现工程地质条件恶化时,应立即
11、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在开挖工作面地质变化时由隧道技术员填写附录A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由监理单位签字确认。(2) 已施工地段观察对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完成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变形状况,分析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可靠性和围岩的稳定性。并记入施工日志。 2、洞外监测 (1)洞外监测的重点为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山间洼地、岩堆、破碎带、黄土陷穴发育区、及偏压洞口的地表开裂、下沉和隧道洞口边、仰坡的稳定状态、地表渗、流水等情况,每次观察后应做好详细记录。 (2)地表下沉的量测必须在隧道开挖之前进行。量测断面应与隧道内的量测处于同一横断面,观测点布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监控 作业 指导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