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三单元 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
《必修3 第三单元 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 第三单元 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明考向,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忆教材,研考点,提能力,高考随堂体验,课时活页作业,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判断正误(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3)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势。()(5)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6)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2空间特征连线,(1)用样方法得出的数值是种群密度还是种群数量?提示:种群密度。(2)在用样方法计数时,位于边界线上的数目如何计算?提示:任取两
2、边及顶角,位于线上的和顶角上的都计数。,悟一悟,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填空,食物和空间,NtNot,保持不变,资源和空间,先增大后减小,环境容纳量,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提示:若不适应环境,则可能会灭亡;若适应新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类似于“J”型增长,但最终呈“S”型增长。,想一想,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判断正误(1)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2)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和
3、群落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1)种群专指这个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和。(2)群落则泛指生活在此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因此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2种群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空间特征表明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而数量特征则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其虫卵则可用样方法调查。,1(2012宝鸡模拟)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
4、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答案:A,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调查某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随机设置1m2的样方为宜,尽量选择多个样方。答案:C,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1种群增长(
5、速)率变化,2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3K值变动的示意图,4应用(在渔业捕捞方面)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时,即可采取适量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特别提醒“J”型曲线由始到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绝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1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研究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阶段。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
6、变化,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生存环境改善后,K值会上升。,3.(2012南昌调研)右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答案:A,4.右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
7、线。第3年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解析:第3年种群的数量是(8050)/20200(只)。由种群增长速率的特点可知,第3年的数量等于K/2,故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为400只。答案:D,例1(2011浙江高考改编)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横坐标为年龄,纵坐标为存活数画出其存活曲线B该种群的幼龄个体死亡率很高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
8、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析根据表格所给信息,可将表格中的数据转换为坐标图画出其存活曲线。据图不难发现,低龄阶段个体的存活数高,如1年的存活数为801只,2年的存活数为789只,3年的存活数为776只,而11年的存活数为96只,12年的存活数为6只,说明高龄阶段个体的存活率低,死亡率高,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大量死亡,由此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答案B,存活曲线是反映种群个体在各年龄段的存活状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为横坐标,以个体存活数为纵坐标,分为三种类型,如图所示。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
9、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等。型曲线: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例2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的甲和己代表的是同一个种群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c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1时刻,此时丙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解析图1中的戊为生产者,其他为消费者。甲和己均为第二营养级,但不是同一个种群;调查戊的种群密度时,应
10、采用样方法;图2中c点时丙的个体数量不再增多,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图3中的t2时刻。答案C,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2实验流程,3基本技术要求(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3 第三单元 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必修 第三 单元 第一 种群 特征 数量 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