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pdf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pdf(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 2828 讲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 年 8 考)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2)类型错误错误!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3 个布设中最合理的是哪个?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图,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多少个?提示a6 或 7(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样方法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对象调查程序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样方数量不宜太少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教材错误错误! !高考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
3、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2017课标,31(4)()(2)调查某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2017江苏卷,24A)()(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新课标,6D)()(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 ,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2012安徽,30(2)改编)()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版必修 3 教材 P6063,考查角度侧重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关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是解题关键。2.(教材 P61“探究讨论2、3”改编)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何要强调“随机
4、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应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1.(2015全国卷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个体数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
5、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将三个阶段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相加,可知三个阶段个体数量都为 400,即个体数比例为 11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
6、密度.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0123456789101112A。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B.图 1 中的 c 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 2 中的丁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图 2 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 1 中 a 为性别比例,C 错误。答案C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3)各图
7、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2017全国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需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答案B2.(2017广西钦州二模)
8、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草地中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调查大熊猫、东北虎种群数量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黑光灯诱捕法与取样器取样法的原理均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解析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适于采用样方法调查,A 错误;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计算出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B 正确;大熊猫、东北虎个体数量较少,分布范围较小,宜采用逐个计数法予以调查,C 错误;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光性,
9、D 错误。答案B纵观近年课标卷考情,动、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考查频度特高,如:2017 课标5、2016 课标卷5、2013 课标卷5、2015 课标卷31、2015 全国卷31,均对此作了考查,解答此类问题须把握如下技巧:(1)针对“样方法”须做到“随机”取样。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 ,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2)针对标志重捕法须牢记估算公式:N总错误错误! !;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
10、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 -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 ,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 a 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b 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c 标志物易脱落,从而导致分母值变小。调查期间被标志的动物放回后部分死亡,致分母变小等) ,此时估算值将偏大。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 年 12 考)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模型分析1。上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
11、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提示b曲线自始至终存在环境阻力,此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 20 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1)前 4 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2)图中第 4 年和第 10 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 8 年种群数量最少,而第810 年种群数量呈上升走势,对吗?(3)第 1620 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提示(1)基本不变(因 1).(2)不相同。在第 4 年到第 10 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第 10 年(而不是第 8 年)种群数量最少。(3)“J
12、”型增长,因 1 且恒定。种群数量变化及成因1.(2017全国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 ,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
13、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由于鼠害较为严重,因此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除了药物所致,还有激烈的种内斗争。(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答案(1)J(2)种内斗争(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与曲线图相比,数学方程式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
14、或波动,不单纯指种群的增长,A 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B 错误,D 正确;与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C 错误。答案D种群增长曲线模型分析及应用【典例】 (2017全国卷,5)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禽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慧眼识图获取信息
15、答案D1.“S”型曲线中K值与K/2 值的分析与应用(1)K值与K/2 值的分析(2)K值与K/2 值的应用2。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 值”【即学即练】1。(2017江淮十校联考)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值低解析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
16、,则在种群数量达到B点前(潜伏期)防治,防治成本最低,A 错误;图乙曲线中,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 错误;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由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可发生变化,进行进化,C 错误。答案D2.(2017辽宁锦州质检)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 a,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B。图甲中 bc 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图乙中第 3 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D.图甲中 c 点和图乙中 c 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图乙中种群的K值应处于 ba 之间,A 错误;图甲中 bc 年
17、期间,1 的时段,种群数量逐渐下降,1 时段,种群数量在增长,B 错误;图甲中 c 点与图乙中 c 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D 错误。答案C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 年 6 考)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 pH 变化所致)。(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3.
18、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吸取培养液 ,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1.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提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2。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 ,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对压在小格线上的酵母菌如何计数?提示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对小格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并统
19、计相邻两边及小格内部的酵母菌。3。现有 1 mL 酵母菌稀释 10 倍后,用上述方法检测.已知每个计数室由 2516400 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 0.1 mm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 a、b、c、d、e 5 个中格 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酵母菌多少个?提示由 80 个小格中含n个酵母菌,计算得到 0。1 mm 即 400 个小格中含酵母菌量为错误错误! !5n,进一步计算 10 mL(101 000 mm )水样中酵母菌数为333101 0005n5510n。0。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017经典高考,5 改编)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
20、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 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tN0 表示解析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菌较少,种内斗争较弱,A 错误;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取样器取样法,C 错误;数学模型NtN0 只适用于“J型曲线(即无环境阻力状况),由于该培养过程中存在环境阻力 (如营养物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积累等),故不适用该公式,D 错误。答案Btt血球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球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细胞计数
21、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 1625 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 4 个中方格共计 100 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 2516 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 5 个)中方格共计 80 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2)计算:依据 1 mL1 cm 1 000 mm 关系,经统计 0.1 mm 中酵母菌数(由小格或中格数推算),可求得 1 mL 溶液中酵母菌数,再乘稀释倍数即可。【即学即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 1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如图 2 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333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
22、数量应计为 9 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 0.1 mmD.制片时,先用滴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解析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即题图方格中酵母菌应计为7 个,A 错误;活细胞都有选择透过性,龙胆紫溶液可将死细胞的染色体染上颜色,B 正确;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计数室厚度为 0。1 mm,C 错误;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D 错误。答案B易错防范清零易错清零易错点 1误认为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增加点拨年龄组成
23、并不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另外 ,种群数量还受到迁入率、迁出率的直接影响。易错点 2不能精准解读“”内涵,误认为下图中“b段种群密度下降,“e”段种群密度上升。点拨(1)准确理解“内涵NtN0t, 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而不是增长速率.1 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 时,种群密度减小。(2)图示解读:a段:“”1 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b段“”尽管下降,但仍大于 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c段-“”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d段-“”
24、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e段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 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易错点 3误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越K值点拨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的最大值,如下图甲中 B、C、D 均非K值,而是K值上下波动值,而图乙的“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并非N3和P3。纠错小练1。放牧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节
25、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B.图中种群密度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牧草植物种群密度的变化主要由牧草本身的生长速率和食植者的采食速率决定D.若该植物种群密度长期维持在K值,则说明该植物所处的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现象解析由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 正确。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调节作用使该种群密度有一个稳定的平衡点K,K点左侧即种群密度较低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增加,K点右侧即种群密度较高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将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B 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 江苏 专版 2019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第九 单元 环境 28 种群 特征 和数 量变 化学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242422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