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pdf
《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5年第3期(总第236期)学习与探索StudyExplorationNo3,2015SerialNo236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张 晓 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保持中国未来较长时期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最深厚的底蕴。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农民、世界最大的农民消费群体,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政府采取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大对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投资、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城镇化、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举措既能促进消费,也能促进投资。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也
2、面临新的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仍刻不容缓。为此,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务农劳动者经营者的收益。一是家庭经营应始终成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二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是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以及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仍将长期存在;四是要培育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五是要辩证地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六是要着力发展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民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关键词:新常态;农村发展;农村居民消费;中央l号文件;农产品;农业经营体制;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
3、章编号:1002462X(2015)03000109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保持中国未来较长时期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最深厚的底蕴。一、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既能促进消费,也能促进投姿消费和投资相辅相成,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缺一不可。而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举措既能促进消费,也能促进投资。(一)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在何处?生产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最终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农民、世界最大的农民消费群体。收稿日期:2015-0116;修订日期:201503-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
4、科群项目(7133301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张晓山(1947一),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发展、农村组织与制度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就提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我们的目光仍然投向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提出“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动用起来,发展的空间很大;另一方面说明造成城乡二元壁垒的体制机制的弊端很难消除。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直接导致工业生产的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没有坚实的底蕴。要努力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把增加
5、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一般认为,消费是慢变量,但慢变量中也有快的因素,消费需求意愿和现实消费能力之间差距最大的那部分低收人群体,尤其是农村的弱势群体就是慢变量中的快变量因子。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167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 5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 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人10 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 6311万方数据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 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 968元。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人9
6、 892元。如以2012年和2013年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的数据为参照(见下表),2014年农村居民低收入组的人均纯收人不到3 000元。按照年人均收人2 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 232万人,但仍有7 017万人。减轻农村低收入群体在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方面的负担,增加他们的收入,其经济净收入的增量马上就能转化为消费。按人均纯收入五等分分组的农村表 居民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组别 2013拄 2012正低收入户 2 583 2 316中等偏下收入户 5 516 4 807中等收入户 7 942 7 041中等偏上收入户 11 37
7、3 10 142高收入户 21 273 19 009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在市场力量无法自发地改变分配关系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发挥调节作用,更好地促进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2015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同样将进入新常态,财税收入增速将继续放缓。政府不再宽松的预算如何用在刀刃上,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笔者认为,政府应通过深化改革,能动地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和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的公共财政支出,改善农民的民生状况。1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弥补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存在的巨大缺口。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应是社会事业,它不仅是
8、一个消费性事业,更是投资性的事业,能增加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提升公民能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把农民应该享有的权利赋予农民。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2使老百姓得到实惠,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社会的和谐程度。同时,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使不同地区乡村基层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得到保障,当下即可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免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财政支出也可以迅即变成一部分农村低收人群体的直接消费,从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长远看,投资于农村的社会事业是几亿农村人口的能力建设,
9、将使农村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体魄健全、思想和文化素质高的新型劳动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一部分人在走出农村后,能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扩大投资,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巨大缺口。中国目前有32 900多个乡镇、586万个行政村、270多万个自然村,在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1 866万农民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究竟怎么样?根据农业部的相关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十二五”规划内还有11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部分农村采用小型和分散方式供水,供水保证程度有待提高。西部偏
10、远农村中低压电网还不稳定,还有23万人没有用上电。农村依然有不少危房需要改造。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电子商务在农村虽然快速发展,但总量较低。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堆的脏乱差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已经开展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仅分别占36、9。人畜混居、畜禽散养等现象依然存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还有待加强。无害化厕所在农村覆盖率仅50左右。有关专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基本生活条件(水、电、路、气、房等)的改善;二是环境治理,如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田园景观,发展休闲旅游。从全国来看,中国农村正处于第一阶段后期第二阶段
11、前期,还需要lO一20年才能整体达到第三阶段。政府扩大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化过剩的产能,创造万方数据农村的就业机会,最终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三)加大对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投资,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城镇化2014年,农民工总量为27 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但农民工的就业地点差别很大。本地农民工(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产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为10 574万人,增长28,外出农民工(年内在本乡镇以外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为16 821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 864元,比上年增长98。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
12、测报告,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 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 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 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 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有132的外出农民工(2 094万人)在乡镇以外从业但每天回家居住,仅有07的外出农民工(111万人)在务工地自购房。本地农民工9 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 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 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
13、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2011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近几年,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大于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的局面将保持和发展。农村人口向外地城镇转移的重点应该是3 000多万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点应是1亿多本地农民工(包括那部分在乡镇以外从业但每天回家居住的外出农民工)。如何实现l亿多农民工的就地就近城镇化?以往谈论乡村的空心化时,总会感叹乡村留不住年轻人,而更现实的情况是,小城镇的发展对于现今的农村青年同样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以往国家投资过多地向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倾斜,
14、导致地区资源配置格局失衡。不仅是生产性资源,优质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也更多地向这些地区配置,这些地区也能给人才及其家属子女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但也造成了部分大城市污染严重、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堵塞等问题。而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则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欠账太多。随着全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一些县城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小城镇的衰落成为乡村空心化的一种延续与蔓延。城镇化首先是产业的发展,要发展有效益、有需求、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的产业。尊重客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夯实基础,稳步推进,走内涵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消费和投资
15、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政府应将更多的公共投资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镇,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资源,改善基础设施,使企业家和劳动者及其家属能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来安居、创业和发展,使上亿的农民工能就地就近城镇化。同时,要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广运用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模式(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投资与运营,参与社会事业,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在政府资金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走一条不同于一些地方过分单方面依赖政府财力支撑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
16、展模式,在各个方面都注重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提高全社会、多主体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参与度,这将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和底蕴。二、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自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越来越多地向三农领域倾斜,但资金的使用效率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支农资金管理碎片化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为14 40167亿元,完成预算的972。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安排16 95254亿元,增加1 73932亿元,增长114。中国年产出121万方数据万多亿斤粮食,所以有一种说法,产1斤粮食国家要补助1块(元
17、)多钱。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以2013年为例,201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3 763亿元,其中,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 701亿元;支持农业生产支出5 402亿元,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灌溉条件的改善等;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6 040亿元,这是补城乡二元结构的欠账,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支出620亿元。显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三农的支出涉及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多个领域和许多方面,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近1万7千亿元的支农资金管好用好?2005年,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马凯同志在发改委一份
18、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央政府部门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有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防汛抗旱办等10个部门,如加上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安排涉农专项投资的部门,则有16、17个部门之多。条条管理、部门各自为战,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十一五”时期,虽然开展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试点,但主要针对农业资金进行整合,具体措施是以县为平台整合支农资金,各地的做法大体相似,如:“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各敬各的神”,“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记其功”。但在县层面的整合受到上边
19、垂直部门的制约。专款专用,上面各个垂直部门按自己的指标分头来考核,这使实践中的整合很难操作。即使整合,哪个部门都愿意以我为主去整合别人,而不愿意被别人整合。不少地方提出,省里整合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不改变各类资金使用性质、不改变资金的下达渠道、不改变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这“三个不变”给实际操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国家审计署在2014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以“农林水事务”类专项为例,其中66个专项在中央本级由9个主管部门的50个司局、114个处室参与分配管理;下达到地方后仅省一级就涉及近20个主管部门,省以下也需层层审批。4全国人大预算工委2015年1月指出:“在预算分配管理上表现为财政资金管理碎
20、片化、多头管理。这种状况,既不利于部门树立绩效管理理念,更不利于从国家整体利益上发挥财政资金的合力规模效益”。要“研究改进农业、水利、环境保护等领域专项资金管理方式、解决多头安排资金、分散交叉重复的资金使用和管理问题。”十几年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碎片化、使用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这个问题涉及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变革,要触动现有的既得利益格局,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二)通过顶层设计,改进专项资金投资方向与项目的选择标准,从源头上整合资源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主管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权责关系,尽快启动中央部门层面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切断财政管理中的利益链条。具体考
21、虑在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按支农资金的各个大类成立中央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资金协调小组,改变资金的下达渠道和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例如关于农民培训问题,可以成立支农培训资金协调小组,各部门与农民培训相关资金都进人同一个大盘子,根据统一的口径和标准把资金分配到各省,在省、市、县层面也成立相应的资金协调小组,最终培训资金由县里根据实际需求统一使用。其他用途的资金也可如此办理。根本点是弱化各部门的财权,加大整合资源的力度。专项资金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拨付方式、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率。投资方向与项目的选择要以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为导向,全国人大预算工委曾提出:“财政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基本、守住底线
22、、促进公平、雪中送炭。”但在项目的下达上,往往多的是锦上添花,少的是雪中送炭。而恰恰是雪中送炭的事情马上能见效,边际效益最高。要选择方向明确、操作简便、实施过程较为透明、公开,中间环节少、资金不易跑冒滴漏、效果明显的项目。前些年的取消农业税、九年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等政策举措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也应选准类似这样的项目,如加大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投人、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扩大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加大对农业农村保险的扶持力万方数据度、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济以及大病追加保险、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农保和新农合的标准等。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政府对教
23、育、卫生等的投入”,并指出,“这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扩需求、促发展”。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明确提出,要发挥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4 776亿元,继续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老少边穷等领域和地区倾斜,减少“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补助项目,不再安排竞争性领域一般项目。这都是促使资金有效利用的探索。(三)推进预算民主,夯实阳光财政的基础支农资金以源头上整合,按照大的类别作为一个整体分配到县,但如何保证县里能切实根据需求把资金管好用好?这需要全面贯彻新修订的预算法,推进预算民主。2014年,预算法在20年后进行了系统的修订
24、,修订后的预算法中的一大亮点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如第4条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第5条明确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收入是全口径的,不仅包括税收和收费,还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支出也要涵盖广义政府的所有活动。同时,要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债务游离于预算之外、脱离地方人大的监督。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阳光财政的基础是预算民主。浙江温岭进行了多年的基层预算民主的试验,其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态 农业 农村 发展 面临 机遇 挑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