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桃花源记教学教案.docx
《2022桃花源记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桃花源记教学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桃花源记教学教案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一、整体把握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好像有实际依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晰。故事颇有传奇色调,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始终走下去?原委是什么
2、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高深莫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终,这个“世外桃源”消逝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到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好像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调也就变得更浓了。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予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
3、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志向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与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华蜜、开心,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非常清晰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志向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志向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找寻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终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好像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4、。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妙志向,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冲突,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二、问题探讨1作者社会志向的实质“桃花源”是陶渊明志向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志向的实质,必需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花白欢游诣”,则是古代志向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详细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
5、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始终写到男女耕作、老幼快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非常清楚地勾出了这个志向社会的轮廓。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志向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肯定的主动意义;但它又带有肯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行能实现的。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
6、(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纳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准确指出年头和地名;主子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全部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准确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妙,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逝,桃源好像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终再虚写一
7、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新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志向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爱好。练习说明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依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微环节,作创建性的复述。答题方式要敏捷,可以先熟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终练习背诵。为了激活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老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
8、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予了怎样的社会志向?这个志向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日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志向?提示探讨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学问,正确相识作者的社会志向,培育辩证思维。此题可让学生探讨,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探讨,或分组探讨。前面“问题探讨”已对此题所涉及的内容作了初步说明,但仅供老师参考。此题是开放性的,要激励学生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要搞统一答案。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依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
9、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三个小题要学生留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生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实力。下面分别进行说明: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阻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详细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
10、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运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类的概念。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具体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3运用指代词语,避开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知他武陵郡中
11、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原委,因此他肯定会谈到自己发觉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说明。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设题目的是提示学生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肯定要依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望文生义。答案如下:1交通,这里指道路犬牙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桃花源记 教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