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_程元.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_程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_程元.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 注GUANZHU乡土中国 作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 从实质上呼应了课程标准对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有别于以往的课外阅读或拓展阅读, 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整本书阅读不再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阅读, 也不再是将对某本书的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辅助或拓展。课程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贯通课内外的一体化设计, 采用课外阅读、 课内交流的组织形式, 对学生进行有序的阅读指导和有效的阅读监控。对高中生而言, 读懂 乡土中国 无疑是有难度的。虽说这本书属于入门级的社会学读物, 不足七万字, 但它毕竟是费孝通先生在大学的讲课稿, 是对
2、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结构的 “专门化” 分析,“偏于通论性质” ( 乡土中国后记) 。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学缺乏了解, 也很少接触学术类著作, 相关阅读经验远不及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经验丰富。这些都对教师设计和实施 乡土中国 的整本书阅读构成了挑战。温儒敏先生在谈及 乡土中国 的教学时说,教材中对学术类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指向普通读者的 “非专业阅读” ,“旨在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基于学习目标的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程 元是, 共同知识也不可忽视, 它可以帮助读者深化阅读体验, 二者之间有着深度关联。在阅读 乡土中国 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书中的哪些知识与自己的个人体验相一致或相背离, 从而将书本知识与个人体验结合起来。除了以上论述, 在共生教学的视野下, 整本书阅读还要追求略读、 精读与研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融合共生, 追求实用性写作与探究性写作等多种写作方式的共生, 追求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共生总之, 要协调处理好多组矛盾,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2 石骏. 回眸乡土知来处:乡土中国 阅读与研讨设计J . 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 2019 (7/8) .3 吴欣歆. 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J .
4、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 2017 (10) .11DOI:10.16412/ki.1001-8476.2019.23.0062019.12扩展知识面, 因此标准不宜定得太高, 只要坚持读完, 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 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 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 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 那就更好” (温儒敏 乡土中国 导读 ) 。这个说法, 显然也是建立在 乡土中国 对高中生有阅读难度这个判断之上的。由此也可进一步明确高一学生阅读 乡土中国 的首要任务,即感受中国乡村生活的风貌, 理解书中的主要观点与内容, 了解作品的学术价值, 并由此掌握
5、阅读学术类著作的一般方法。“读有余力” 的学生, 还可以运用阅读 乡土中国 方法, 由此及彼, 拓展研读其他社会科学作品 (如 江村经济 等) ; 或运用书中所呈现的研究方法, 观察、 剖析自己生活的城市、 里弄或集镇,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这当然是属于进阶的要求。从这个认识出发, 教师对阅读过程的整体规划, 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发、 引导、 参与、 推动才能有明确的指向。对于学术类整本书阅读过程的规划与阅读策略的选择, 教材第五单元的 “阅读指导” 部分给出了清晰的提示: 先 “粗” 后 “细” , 逐步推进。依据这样的提示,乡土中国 阅读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整体通读局部
6、研读总结归纳。重庆外国语学校的李安全老师将 乡土中国 的阅读过程规划为五步, 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1, 这五步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三个阅读阶段的一种演绎。一、 整体通读“整体通读” 是学生初涉作品, 打破作品硬壳的过程, 应以教师的导读为先。导读的目的, 首先在于使学生明确阅读本书的意义, 帮助他们突破对学术类著作的敬畏心甚至抗拒感。尽管教材规定的阅读似乎不需要考虑书籍的选择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学生在深入阅读之前, 首先要明确学习的主题, 作品是什么, 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背景中提出的, 为何有提出的必要, 理论的提出解决了哪些问题;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对于这个
7、话题, 有哪些人也提出过见解, 甚至出现过哪些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导读另一方面的作用, 是给出整本书阅读方式的示范与要求。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阅读 “序言”“后记”“目录” 等, 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 结构及写作特点, 明确写作背景、 学科范围、 研究对象、 写作目的、 写作过程等重要信息, 掌握 “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社区研究” 等最基本概念的所指。课外, 学生先以浏览的方式较为快速地通读 乡土中国 整本书, 在阅读中随时记录、评点, 圈画或提炼出每个篇章中的重要概念、 主要观点, 写下自己初读的感想及疑惑, 为后续的细读做准备。在这一阶段,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尤其重要,
8、 这方面可资借鉴的方法有二。一是勾连现实, 以具体现象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如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托熟人找关系?占用了道路的广场舞大妈究竟有没有错?西方孩子在十八岁离开父母, 这是不是亲情的淡漠?或者结合文学作品 (如鲁迅的 故乡 、 余华的 活着 ) , 聚焦其中所展开的中国农村生活图景展开思考。让学生意识到 乡土中国 的阅读与这些生活问题、 阅读经验可以建立关联, 有助于他们更清晰地思考现实或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那么阅读的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二是利用工具, 通过对阅读手段、 阅读结果的规划与要求, 帮助学生搭建起由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如上海市中国中学的杨漪沁老师所设计的表格 (
9、表1) , 目的即在于借助目录, 梳理相关章节关 注GUANZHU的主要内容, 并从学生已知出发, 推动其构建对整本书阅读的预期, 算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书中涉及的概念分类语言文字人际关系家庭伦理政治法律社会发展相关章节我的已知我的阅读预期表1二、 局部研读“局部研读” 立足于整本书的内容重点、 学生的阅读难点和兴趣点, 力求在通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分析、 理解有实质性的推进。不同于 “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的浏览, 局部的研读是对各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 概括, 以求准确理解篇章内容, 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局部研读的价值体现在两点: 一是局部的问题都与相关的篇章有关联, 是阅读整本书的关节点;
10、二是局部研读与整体把握之间有共性的特征, 作为一个阅读的示例, 可以帮助学生在内容的把握、 问题的解决、 方法的获得上获得阅读经验的积累, 因此局部研读也是整本书阅读方式上的辐射点。对局部内容的推敲可先从辨析概念入手。如 “礼俗社会” 与 “法理社会” 、“差序格局” 与 “团体格局” 、“自我主义” 与 “个人主义” 等, 阅读中须辨明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对概念的“族群关系” 有所认识, 也就是要理解乡土社会与其他社会对应的相关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如 “礼俗社会”“差序格局”“自我主义”“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等概念是与 “乡土本色” 相适配的, 而 “法理社会”“团体格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中国 乡土 中国 阅读 实施 策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