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住房.ppt
《多种多样的住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种多样的住房.ppt(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我国各民族的住房,由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筑材料以及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不同,住房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会“走”的房子蒙古包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 屋 ” 的 意 思 。 居室:用毡块、木料构成。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壮族干栏式木楼壮族干栏式木楼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
2、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瑶族的瑶族的“叉叉房叉叉房” 瑶族的“叉叉房”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所。正房上方设有阁楼。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傣家竹楼傣家竹楼 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
3、阳避雨作用。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 黎族的竹架棚房子黎族的竹架棚房子 竹架棚房子状如倒扣的船只,茅草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侧面开天窗。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江南古镇周庄里,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古镇区面积0.47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2.2万,居住古镇区人口1000人。几十年来,我镇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的总体规划指引下,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一、水乡古镇周庄的重要特色周庄镇位于淀山湖、澄湖、白蚬湖、南湖之间,急水港绕镇而过,镇内河网交叉,地势平坦。
4、l086年建镇,始有周庄之名,沿用至今。12世纪以来,先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埋条件和发达的水系,利用急水港沟通长江、运河,周庄成为江南水乡日常物物交换和社交的场所,自发形成了经济社会的空间。特别是13世纪以来,由于周庄四乡是生产水稻、棉花和渔业的重要地区,使周庄成为江南水乡重要的粮食、棉布、手工艺品的集散之地。富商巨贾,骚人墨客,纷至定居,以水建镇,以水成市,创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以水为依托的各类建筑应运而生。居民对水乡古镇自发性的保护一直没有停止过,故至今,周庄古镇区还完整地保留原有的水乡风貌、传统的建筑格局和纯朴的民俗风情,为研究水乡古镇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一份珍贵厚重
5、的历史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人居中心评为迪拜国际人居环境的最佳范例奖,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内最高等级“AAAA”级景区;2007年被评为“AAAAA”级景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卫生镇;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奖”,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今年又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周庄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相比,既有众多共性的内涵,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它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典型的水乡风貌。周庄镇外湖荡环列,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古镇内河港交叉,构成“井”字型的河道,临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水筑屋。建于元、明、清时代的14座风格各异的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种多样 住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