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现手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一: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驾驭了每一个分类中的详细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学问体系,考点自然就明白,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显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
2、做八角楼。”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夫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奇妙地排列开来,勾画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调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须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季节家家雨,
3、青草池塘到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到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着急。写出了着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逍遥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显明的颜色簇新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四周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显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4、;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其次次是虚写:想象将来一天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的确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白,似乎是闪着多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建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 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
5、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光明。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尽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
6、凉景象形成对比,把肃穆的历史教训化做了骇人动目的详细形象,寄予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衬托,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建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许久宁静后的
7、间或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宁静,都会使宁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清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纳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微环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微小而又详细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详细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
8、中写了这样一个细微环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 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具体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视察点的变换
9、,不断呈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安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视天空,云彩兴起,变化无穷,结成了空中楼阁般的奇景。 二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三修辞手法 1.比方(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奇妙地以“螺”作比,
10、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态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澄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净。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11、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奇妙,喜悦之情跃然 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 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
12、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酷爱、对遗民的深切怜悯、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倒戈派的满腔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密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
13、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原委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青翠。 7.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8.对比: 以剧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
14、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同等的社会现实。 9.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事实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奇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
15、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别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射秦汉时的关塞. 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见和复原中原的决心。 12.顶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到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 例: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爱
16、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找,或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15.象征: 通过特定的简单引起联想的详细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正大,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详细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
17、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篇二: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经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运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 对比(比照)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诗歌的前两句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显明对比,突出了华清宫内之暖。 2 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18、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密切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其次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绽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何当”一词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 反衬或衬托(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西归绝句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
19、花树满商山。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其次句起到了(反衬或衬托 ) 作用 诗的首句“五年”忆从前之愁。诗人本在帝都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人世间的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诗人奉召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不自胜,心情安逸。“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
20、喜的心情。 4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安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漂亮。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的后两句写南朝遗
21、留下来的许很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7直抒胸臆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干脆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间接抒情,委婉含蓄。)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i), 山衔落日浸寒漪(y)。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9托物言志 (象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郑谷 菊 王孙莫把比蓬
22、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译文: 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同日而语, 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 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潮湿晶莹,缕缕清香飘满池岸, 但它从不艳羡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的品质。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给予它明哲保身、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王维 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译文:白云随风漂浮,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问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鉴赏 表现手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