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余文森).ppt
《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余文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余文森).ppt(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 余文森2一、三对关系与三个基本观点一、三对关系与三个基本观点三对关系:三对关系:l教师(教)与学生(学); 一篇语文课文的教与学一篇语文课文的教与学l课堂与课外;l知识与能力、素养。三个基本观点:三个基本观点:l弱化教师教,强化学生学;l弱化课堂,强化课外;l弱化知识,强化能力、素养。 弱化的意味:还原,归位3二、三个基本要素二、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能力、素养知识、能力、素养第一节第一节 知识知识(一)知识的类型1. 陈述性知识(结论性、事实性、概念性、命题性)2. 程序性知识(过程性、方法性、活动性、经验性)3. 策略性知识(元认知、监控性)个体知识4(二
2、)知识的结构和意义1. 外层结构和意义:语言文字符号、事实规则标识2. 表层结构和意义:描述性、解释性内涵(学科本义、原义)3. 深层结构和意义:文化与智慧意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5(三)学科中的知识属性与学科的核心知识知识属性:三种学科:自然科学(事实性知识)、社会科学(规范性知识)、人文学科(价值性知识)1. 真理性、客观性2. 方法性、过程性3. 主观性、体验性核心知识:1. 学科知识内容体系角度2.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对应核心能力和素养)6(四)知识与人的关系1. 认识和反映关系占有的方式2. 存在和意义关系生存的方式7(五)当前知识及其教学的突出问题1. 知识信息化、符号化(表层
3、、浅层,装饰品,知识丧失了实际价值)怀特海曾经说过:“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是有害的。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的掌握,即存在于智慧之中。”2. 知识结论化、绝对化(思维固化、格式化,知识与智慧隔离)3. 知识技能化、解题化(知识与人的精神生活隔离)4. 知识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种思想。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个人知识)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8第二节第二节 能力能力一、一、能能力的意义力的意义(一)一)教育学意义上的能力理解教育学意义上的能力理解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能力有这三个特点或意义:第一,剩下来、留下来的东西;第一,剩下来、留下来的东西;被吸收的东西(被已有经
4、验、知识接纳的东西)进入到学生心灵、灵魂深处的东西(情感、兴趣)变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惯)剩下来(留下来):有价值、有意义,能被消化吸收(内化、转化、升华)剩下来(留下来):有价值、有意义,能被消化吸收(内化、转化、升华)“良好的教育是谁都无法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良好的教育是谁都无法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米歇尔)(米歇尔)“教什么,怎样教,才能使学生遗忘的东西最少?教什么,怎样教,才能使学生遗忘的东西最少?”(刘定一)(刘定一)9第二,带得走的东西;第二,带得走的东西;带得走:轻便、少而精;常用、经常用、一直用。l学习工具(技能、方法、策略)l可持续性、可迁移性第三,可再生的东西
5、。第三,可再生的东西。l树叶与树根(何为基础、根基)l生长性、发展力(举一反三,闻一知十)10二、三大二、三大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我们从学习过程(认知加工)的角度,把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基础)能力、关键能力。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学习的一般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能力。它们与学科特殊能力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工具与内容的关系。11(一)特性(一)特性1.一般性(普适性)一般性(普适性)学习能力与学科能力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如赞科夫所阐述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两者的关系:“一般发展指的是这样一些个性属性的形成和质变,这
6、些个性属性是学生顺利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的基础,而在从学校毕业以后,又是在人类活动的任何一种领域里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基础。”122. 2.工具性(通用性)工具性(通用性) 按照能力对象(指向)分,可以把能力分为工具性能力和内容性能力,工具性能力意味着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基本工具和技能(如“阅读”“思考”和“表达”),学会了学习,它是一种普适性的能力,是学生在各学科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普遍存在的共同能力(跨学科能力);内容性能力表现为学生掌握了所学学科的独特的思想和思维方法,能够以学科独特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是工具性能力与特定学科的结合体,它是一种特殊性的能力,表现在特定学科的学习
7、活动中。133. 3.基础性(奠基性)基础性(奠基性) 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是最基础性的学习能力,它们就像房屋的地基,其它能力如解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文能力、研究能力以及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都是建立在它们之上的。14(二)意义(二)意义1 . 阅读力阅读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通过阅读而不是听讲获得知识,从教下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教学意义)。通通过阅读而不是听讲获得知识,从教下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教学意义)。通过阅读获得知识(观点、见解),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促进过阅读获得知识(观点、见解),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促进 思考,丰富思考,丰富心灵,
8、形成品格(一般意义)。心灵,形成品格(一般意义)。读出意义(读懂文本):准确地读出教科书、文本、作者的本义、真义、读出意义(读懂文本):准确地读出教科书、文本、作者的本义、真义、原义(文本的表层和深层的意义,本义和隐喻原义(文本的表层和深层的意义,本义和隐喻 ););读出自己:读出自己:A.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融入阅读之中,与文本、作者产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融入阅读之中,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共鸣”;B.用自己的眼光、思维、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见解。用自己的眼光、思维、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见解。15读出问题:读出问题:A. 提出读不懂(是什么)的问题提出读不懂(是什么)的问题B. 提
9、出有思考性(为什么)的问题提出有思考性(为什么)的问题C. 提出批判性(质疑性)的问题提出批判性(质疑性)的问题162. 2.思考力思考力 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的学生思考力(广义)(基于素养的角度)思考力(广义)(基于素养的角度):知识的学习是促进还是阻碍思考力的发展(提防知识的陷阱)?知识的学习是促进还是阻碍思考力的发展(提防知识的陷阱)?常规思考力:基于事实、遵循逻辑、反映本质常规思考力:基于事实、遵循逻辑、反映本质反面案例:船长年龄多大反面案例:船长年龄多大 从下列条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从下列条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创新思考力:精彩观念、个人观点、独立
10、见解创新思考力:精彩观念、个人观点、独立见解反面案例:不知道什么叫做反面案例: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看法”正面案例:换一种思维更精彩正面案例:换一种思维更精彩想象力(特殊思考力):想象力(特殊思考力):案例:两篇作文的命运案例:两篇作文的命运 (3 3)4=9 4=9 一桩奇特的诉讼案一桩奇特的诉讼案17 “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张楚廷)183. 3.表达力表达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力的学生 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
11、和综合反映。学习过程是一个吸收和表达交互作用的过程,吸收是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表达是个知识外化的过程。只有通过表达,知识才能被激活,才能真正转化、升华为能力,否则学生吸收的可能只是惰性的知识、没有活性的知识。19 从学生个体角度讲,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教学过程要满足、培养学生的表现欲,给学生表现的舞台,展示的机会,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永恒动力; 从学生团体角度讲,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倾听的过程,它体现的是共同体的学习理念,即学习过程是同伴分享彼此思考、经验和见解,交流彼此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进的过程。这是儿童共同发展的秘诀。20三、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三、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力只有在
12、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培养!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培养!(一)倡导原生态学习(本源性学习)1.直接面向文本(教材)的阅读与思考; 例如,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地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读的是原汁原味的文章本身,想的是依据文章而发的自身提炼。于是,在读和想中,人的语文积累就丰富了,人在最质朴的活动中提升了,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就提高了。212.学生从经验、生活、常识开始的阅读与思考;让理论、学科、科学有根经验(感性) 理论(理性)生活(世界) 学科(世界)常识层次 科学层次(农民的爱情观、婚姻观)3.学生原始思维、独立思维、
13、个性思维的自由而全面的参与。l不能用教师、教材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l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22(二)走向核心知识、核心问题的教学(从繁琐走向简约) 通过核心知识和核心问题来构建学科知识秩序(结构)和学科思维向心力(凝聚力)。1.核心知识的特性;统摄性(结构、支撑点)内核性(细胞核、圆点)衍生性(生发力,起点、原点)23 核心知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清理课堂教学中的装饰性、冗杂性成分,给课堂教学“减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松绑,努力构建一种低耗、明快、简洁、便捷的课堂教学结构,全力打造一种直击靶心、学习主线的课堂教学形态。242.核心问题的特性与核心知识相关的问题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引发学生持续、深
14、度思考的问题是其他问题的元问题(或其他问题是核心问题的派生问题) 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教学、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就有了聚焦点(停靠点)、就有了主线,思维和学习活动就会体现出连贯性、深度性、层次性。25(三)以构建以学为中心、为主线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独立的、系统的、完整的,是看得见的,无论是学习的过程还是结果,是困惑、错误还是主见、创见,都应暴露、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这是能力导向课堂的核心特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相反,在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堂中,教师的教是主线,教师的教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而学生的学则是跟随、附和、被动的,它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
15、学生抄,教师放PPT、学生看,学生学习特别是自主性、独立性的学习是零碎的、片面的、断裂的,这样的课堂,看不到学生完整的、自主的学习,自然也看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能力的提高。26 总之,能力课堂是突出学习主线的课堂,知识课堂是强调教授主线的课堂。实践证明,以能力为导向,鼓励和注重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教学,与注重传承书本知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上有非常不同的表现和收获非常不同的果实。27(四)推进学科个性化教学(基于学科与超越学科)1.学科性质、任务2.学科核心能力(素养)3.学科核心内容4.学科特殊的教学方法5.学科特殊的教学评价6.学科教师的学科素养学科宣言、
16、学科宗旨、学科主张锡山高中:语文(终身阅读才和负责任的表达者)吴江实小:关键性素养28中小学教学是按学科进行的,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就一门学科而言,能力的要求取决于学科的本质、性质、特点、功能和任务。从教学来说,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一定要考虑所教学科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这样的精神特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究竟意味什么。只有抓住所教学科特质的教师,才能真正彰显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29如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强调语文学科的精气神文学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活动安排应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文学和文字的魅力,陶冶情操;数学学科的教学应强调数学的精气神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抽象思维的建构等
17、,教学活动安排应体现一种严谨的思维态度和缜密的思维方法。30总之,学科教学的个性应该来自于学科的独特功能和任务以及学科知识背后所隐藏着的学科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教师的教学活动唯有渗透着浓厚的学科精神内涵和文化(学科味),才能形成学科教学的特有个性,从而把学科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31第三节 素养一、素养的特征和意义一、素养的特征和意义第一,就结构而言,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这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一种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
18、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32第二,就成分而言,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是,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特殊情境的能力(只是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极端的例子就是应试能力)转化为具有普适意义的能力(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时候,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33第三,就内容而言,素养具有广泛性,素养包括和涵盖除了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非常广泛的东西,是人的整体生命气象,这其中,有的
19、跟知识、能力关系密切(甚至互为基础互相转化),有的只有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它们也是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照样不可缺少。(从这个角度讲,只停留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34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讲“双基”,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明显拓宽,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同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
20、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温儒敏.中国教育报. 2012年9月3日 第10版 35二、核心素养内容和体系的构建二、核心素养内容和体系的构建 从不同角度,可以构建不同体系的核心素养内容,这其中有的有重复、交叉,有的有其特指的内涵和意蕴。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构建核心素养的体系。 36第一,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来构建。人所处的世界人所处的世界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人与自身(自我)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我控制、挑战困难、积极乐观、理性精神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乐群宜人、领袖品质、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爱
21、国精神人与自然(外界)的关系 敬畏、亲近、兴趣与好奇心人与文化(工具)的关系 理解、掌握、尊重与包容37第二,从教育的角度来构建。 即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 德方面的素养:正确的价值观、文明礼貌、责任担待 智方面的素养:基础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 体方面的素养:身心健康、忍耐力、适应性 美方面的素养: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 劳方面的素养: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态度 38第三,从文化的角度来构建。 即从真善美三个方面来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 真的素养:科学态度、理性精神、认识能力 善的素养:人道关怀、人文精神、道德境界 美的素养:艺术眼光、审美意识、人格品位 39第四,
22、从社会的角度来构建。社会的角度主要包括公民和做事、做人的要求。 公民素养:诚实守信、法制观念、社会责任 做事要求:态度认真、执行力强、有开拓性 做人要求:与人为善、善于合作、奉献精神40第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构建。 知:准确的认知 情:丰富的情感 意:坚强的意志 能力:多元的智能 气质:高雅的气质 性格:完美的性格 41 总之,可以从不同角度勾画不同维度的素养内涵。从学校教育来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来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当然十分重要的是,这两者要保持有机的联系和衔接,即要把上位的普适性的核心素
23、养落实到下位的具体的学科素养当中,同时要把学科素养提炼到一般素养中去。42三、三大核心素养三、三大核心素养 正如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一样,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是好的、是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初步的)的认识和判断(把握),这是为人之根之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4
24、3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它是由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它决定一个人怎么认识事物、思考问题以及认识和思考的方向、深度,总之,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和能力的细节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44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如果说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那么品格则是外显的。一个人要是言行粗俗、举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涵养、教养,人没了人样,那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总之
25、,这三个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根支柱,它们的缺失就会造成人的素养大厦的坍塌。45 相对而言,价值观教育往底线的角度说就是要防止学生思想的庸俗化和功利化(用世俗和利益的标准衡量一切),往高端的要求说就是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追求和精神境界的人。思维方式教育往底线的角度说就是要防止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的越读越笨越傻的书呆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往高端的要求说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才思敏捷、思路独特、有思想、有主见的创新型人才。品格教育往底线的角度说就是要防止学生成为粗俗不堪、缺乏教养的人,往高端的要求说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谈吐不俗、文行并美、举止高雅、有教养、有品位的优秀人才。 46 从基础教育的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教学改革 原点 思考 余文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