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
《2022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实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保藏。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 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
2、00米。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接着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花了许多时间让学生去经验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学习活动中,学生情愿自己去经
3、验、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但是,课堂中尽管体验过他们的推导过程,还相当一部分学生体会不到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究其缘由学生的年龄小,另外像1000000这样的数学生还没有学到,根本不会读,再者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单位太大了,学生想象不到它们的大小。比如:我们的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平方千米?在练习中,学生对于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换算特别混淆,须要花力气去讲和练。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新课程改革试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开心。本
4、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学问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相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别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当都有这样的阅历: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别的叫做相互垂直,让学生的相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精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动身,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问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学问入手
5、,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打算。同时,逐步培育学生对数学探讨的爱好,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绽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状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索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视察、思索,逐步相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状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状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
6、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觉数学学问,进一步培育学生视察的实力,发觉垂直与平行现象。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需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学问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加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力。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备,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
7、无奇,扎实不是简洁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动身,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才智和思索,让课堂充溢勃勃朝气。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看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精确,我没有刚好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沟通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缺憾吧。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胜利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信
8、任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乘法估算教学反思这节课一起先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学问,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进而主动参加到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觉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索: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探讨,在探
9、讨中渐渐发觉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便利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2、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依据实际状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依据实际状况敏捷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实力。三、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学问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相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别的位置关系,而
10、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光明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当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当都有这样的阅历: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别的叫做相互垂直,让学生的相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起先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终通过找、摆等环节,
11、在学生进一步相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观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1、在课的起先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干脆进入纯数学探讨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探讨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绽开探讨,特殊是为较深层的探讨和探究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育学生对数学探讨产生爱好。2、让孩子在体
12、验中去感悟学问。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相互”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懊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立刻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许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学问,必需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说明,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3、打算的教具运用不充分,我在白
13、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视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视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假如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相互垂直顺当完成,孩子驾驭不够好。四、对“鱼”与“渔”的思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常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相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探讨引向了深化。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学问和方法并行,在简洁中挖掘“不简洁”。老师不仅仅是在
14、“授鱼”,传授学问,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探讨平面图形的方法。课一始,老师提出了探讨的方法,我们在相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沟通,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探讨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习相识梯形、三角形、圆,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试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操作活动找寻验证的方法。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己动手
15、合作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探讨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问也会更加印象深刻。我们常常强调学生的阅历,事实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阅历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解放,“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索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探讨。五、如何培育学生仔细检查的习惯俄国教化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
16、年级的新班,发觉许多孩子都缺乏仔细的品质,更缺乏仔细检查的习惯,做完作业就交,似乎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缘由,平常留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育学生仔细检查的习惯。首先要仔细、正确地审题。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究竟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课外作业上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精确计算,许多孩子都想当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学习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有一道
17、作业题的要求是给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画出两条不同的高,由于学生不仔细审题,不是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劝服力。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许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假如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应用题必需先弄清题意,再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列式是否正确,同时更不能忽视检查计算
18、是否正确等,当然也可以依据题意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这些方法在考试时尤其重要有效。第三,计算试验中,学生改错前先找错因的方法,广泛适用于平常的作业。假如有条件面批,就让学生说说错误的缘由。当然,错因要坚决杜绝“马虎”、“不仔细”“做错了”等毫无意义的字眼,这些都浮于表面,没有实际作用。要让学生从是否抄错题起先检查,在查计算方法,假如计算方法对了,就查详细哪一步出错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等。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必需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根治的效果,使学生尽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计算实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总之,培育学生细心检查,是在培育学生的一种习惯,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
19、践中养成的,因此,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需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六、规范细微环节,才能越走越远第一单元大数的相识,新课的第一节,读数,我确定一切从最简洁的起先。越是简洁的东西越简单接近数学的本质。开课,我从最简洁、最原始的数数起先,沟通新旧学问的联系,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大多数时间我喜爱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是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进入新知的探讨,那种故弄玄虚,为新知鸣锣开道的导入似乎越来越不感冒了。随着细心设计的数的出现,学生读数节奏越来越慢,读法也不尽统一整齐,如9999,10000,10001我们起先慢下来,去探讨读法不统一的数,
20、去探讨读得比较困难的数,渐渐的找寻读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顺当实现了难度上的过渡。规范细微环节,才能越走越远。当读数的时候,我强化了细微环节程序的规范,这是我在这单元的一个重要做法,即规定读数前必需用虚线分级,阅历告知我们,只要划上分级线,分对级,基本就不会出现读错写错数的现象。我想写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读数要难,特殊是中间有0的状况是更是写数的难点。深化思索之后,认为仍旧要强调建立四位一级的概念,细微环节程序上我进行了这样的规范即先划分级线,写万级一般不会错,写个级时写上4条小横线再填。练习中有不少学生出现了三位一级,如1569300,扰,于是,我又进行了一下对比,使学生明确中国的
21、读数习惯和国际统一的读数习惯的异同。再次强调,写数也可先写一条分级线,对应的是万字,然后再分别去填写万级和个级。在求近似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尽管我已经凭借阅历对这节简单出错的部分作了充分预设,学生出错又有新花样。我采纳的细微环节规范是:先划出分级线,再用三角标出省略尾数的最高位,然后四舍五入的得出结果,结合其中的道理,协作相应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级错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从简洁动身,深化探讨,可以变难为易,将细微环节之处作规范,做成程序,可以深化浅出,便于学生有章可循,听说外海小学规定学生每天喝六杯水,详细到喝的时间,老师的监督,使之落到实处,可见其专心良苦,做事之细,一
22、方面充分体恤家长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细,才可以做得更许久,我想我还要坚持下去。七、积的改变规律教学反思积的改变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驾驭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改变状况,从中归纳出积的改变规律。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参加积的改变这个规律的发觉,让学生在充分地视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改变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验探讨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探讨详细问题归纳发觉规律说明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子,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探究空间
23、,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与沟通。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订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意了基础学问的巩固,又留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改变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常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索的方法,培育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人教版 小学 四年级 数学 上册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