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学院-置换-教学能手-初中数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另类解读(新版)-郑毓信教授.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合肥师范学院-置换-教学能手-初中数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另类解读(新版)-郑毓信教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师范学院-置换-教学能手-初中数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另类解读(新版)-郑毓信教授.ppt(1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另类”解读郑毓信(2013) 简介 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曾在中学长期任教。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92)。 主要研究领域: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与科学教育。 已出版著作30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近几年的演讲题目 2008:“有效的教学,开放的教学”; 2009:“走进数学思维”; 2010:“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2011:“数学教学研究:问题与案例”; 2012:“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一、背景与基本立场 背景:“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发
2、,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解读热”。 特别是,已有的大多数“解读”都突出地强调了课标中所提到的一些新的理论主张,即由“双基”到“四基”、由“双能”到“四能”的发展,以及10个“关键词”,从而就表现出了很大的一致性。主流的声音 “无疑,四基是对双基与时俱进的发展,是在数学教育目标认识上的一个进步。”(宋乃庆) “标准中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列为四基,可以说是对课程目标全面认识的重大进展。”(张丹)基本立场 不同声音的存在有利于人们的独立思考,从而就可切实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理解上的片面性。 这也是理论工作者所应自觉承担一项社会责任,即是对政府行为起到重要的学术监督与批判的作用。
3、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 但是,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是否也应提倡积极的独立思考、乃至必要的批判精神,还是应当更加强调“新课标”的学习与落实?国际上的相关认识 “当两个隐喻相互竞争并不断相映证可能的缺陷,这样就更有可能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更自由的和坚实的效果。” “理论上的惟我独尊和对教学的简单思维,肯定会把哪怕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搞遭。” (斯法德) 有益的回顾 课改初期的一个明显特征,即是突出强调了所谓的“专家引领”和“理念先行”,在现实中更可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即是对于“情境设置”等新的教学方法的唯一强调,以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形式主义的盛行。结论 这正是过去10多年的课改实践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
4、示或教训,即与唯一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及专家指引)相对照,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自己的独立思考,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并切实防止对于“时髦潮流”的盲目追随。一个相关的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特别是,一个永远走在“最前面”的教师是否就是真正的好教师?相关的论述(课程改革的最大收获) “新课程实施以来,涌现出了一批有理想并勇于改革实践的教师和校长,这在课改前是不可想象的。”(刘利民) 究竟什么是这些教师最为重要的特点?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1) 陈士文、周建军(扬州育才小学),“关于数学是什么的思考”,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 背景:为了弄清“数学是什么?”这两位老师阅读了不
5、少的文章和专著;由于相关的论点和说法并不一致,他们最终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想再摘了,摘多了,可能会应了法国数学家韦伊的话:数学的特别之处,就是它不能为非数学家所理解。 “我们要思考!我们不是数学家,我们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那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 “应该明白了,我们不是从数学家的角度为数学定义,而是为小学数学,为小学数学教育,为了小学生享受数学教育。” 他们并以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自己的文章:“我们在继续思考,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2) 徐江等,“自主学习应当被证伪”, 人民教育,2013年第10期 “当
6、下,人们在使用自主学习这个概念时,在思想意识中表述着这样的理念;我(即学生)是主体,要独立、自主、主动地进行学习。许多教者都在高喊这样的口号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下流行的自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忘掉了对教学基本原则、规律的尊重,特别是缺乏对教者在教学中应有作用的尊重。” “仅用自主学习来概括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所有形态,是不恰当的。对于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课堂学习,一概强调自主学习,年段愈低愈不宜,悖论性愈强,破坏性愈大。” “学生本身不能自主他们的学习活动,却要他们去自主。所以在自主的过程中,学生只能自主已懂或能懂的。而这些已懂或能懂的是用不着再花费时间去自主的,而不懂的、需要学习的是
7、无法强求自主的。” “我们目前所说的自主学习本来就不是自主学习,大家只不过被一些帕来的概念所蒙蔽,真诚地相信并做着自己不理解、不认知的事情。所以,课改以来所谓自主学习花样繁多。效果却很差。边打仗边认识打仗的道理在基础教育中行不通,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把学生所欠缺的东西教给他们,然后再鼓励他们去做尝试性实践再教,再实践,再教,直至毕业。这本来是学习的规律,却被所谓的自主学习取而代之。教与学“的和谐关系由此被打破。”结论 优秀的一线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聚焦数学教育例1 课堂上学生的座位究竟应当排成传统的一行行,还是一个个的小圈?例2 课堂上的“问题”究竟应当来自学生,还是也可由“教师适
8、当地引导”? 结论: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显性”成分而言,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深层次的思考。聚焦数学教育 例3 “重构精彩”(小数会30周年纪念会,2012,12,广州) 牛献礼,“两步应用题”(1999); 于萍,“小数加减法”(2009); 贲友林,“平面图形面积复习”(2001); 黄爱华,“圆的认识”(1996)。应有的思考 什么是“重构精彩”的主要意义?我们又应如何去“重构精彩”,或者说, “重构精彩”的主要方向究竟应是什么? 特殊地,我们在此是否也应积极地去提倡数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乃至将“有无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小结 面对“新课标”的颁发,以及相应的“
9、解读热”,我们应当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应盲目地去追潮流。二、两点具体的思考(1)一个不应被忽视的方面。 课改十年的回顾:曲折的前进。“十年间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批评有很多是带有方向性、整体性的。” 因此,作为“新课标”的解读,我们显然就应关注这些批评意见究竟有多少得到了采纳?或者说,课程标准在这些方面究竟有了怎样的变化或发展?“新课标”中值得重视的一些论述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
10、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回顾与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必要审视初期的一些做法:强调了对原有的数学课程的批判后,是否还要去继承;在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后,是否还要充分发挥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作用;或许这些都是常识,但在所谓的新理念的光芒下往往连常识都会迷失,迷失在被煽动起的浮躁中。”(徐青松,“直接导入,充分想象,自然提升”,教学月刊,2006年第5期)(2)关于“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论分析 “新课标”中对于“基本活动经验”的强调是否真的可以被看成“对课程目标全面认识的重大进展
11、”,还是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必要检验?困惑与思考(一) 这里所说的“活动”究竟是指具体的操作性活动、还是应将思维活动也包括在内,甚至更应以后者作为真正的重点?不同的解读 “数学活动经验,专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所获得的经验,以区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所获得的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现实,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张丹)进一步的思考 但是,按照后一种解读,我们是否又有必要专门引入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一个目标,还是可以将此直接归属于“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 困惑与思考(二) 对于数学教育中
12、所说的“活动”我们是否应与真正的数学(研究)活动加以明确的区分? 相关的论述:“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最主要的数学活动。”(顾沛) 进一步的思考 但是,如果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所谓的“数学活动经验”与一般意义上的“(数学)学习经验”还有什么不同?我们又为什么要专门引入“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更为一般地说,我们又应如何去理解数学教育中所说的“数学活动”,究竟什么是它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困惑与思考(三) 我们是否应当特别强调对于相关活动的直接参与,还是应当将“间接参与”也包括在内?进一步的思考 如果将“间接参与”也包括在内,那么,数学教学就将面临这样一个严重挑战,即是如何能
13、够帮助学生通过“间接参与”获得以“感受”、“经历”和“体验”等为主要特征的“活动经验”? 困惑与思考(四) 由于(感性)经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在强调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又应清楚地指明经验的局限性,从而帮助学生很好认识超越经验的必要性?相关的论述 “我想,我们是否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对经验的改造,将经验改造为科学,而不是成为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绊脚石。” 由于这显然也可被看成一种“常识”,因此,我们在当前也就应注意防止这样一种倾向,即是由于盲目追随时髦而造成“常识的迷失”。 困惑与思考(五) 我们是否又应特别强调关于“基本活动经验”与“一般活动经验”的区分,这究竟是
14、一种绝对的区分,还是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什么又是这两者的具体涵义?相关的论述 “简单地说,基本是相对的,如我们上楼梯,当你上到第二层时,第一层是基本的;你上到第二层,想上第三层时,这第二层便变成基本的了。”(任景业) 当前的紧迫任务:清楚界定,合理定位。一个合适的评论 “相对于原来的双基而言,基本活动经验显得更为虚幻,无论是理论内涵还是实际的培养策略都不易把握。”(小学数学教与学编辑部)困惑与思考(六)更重要的是,数学教育究竟为什么应当特别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乃至将此列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相关的论述 “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书本,智慧
15、则形成于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于经历的活动中。” 由此可见,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智慧,我们就应更加关注过程,更加强调学生对于活动的直接参与。应有的思考 但是,数学教学中所希望学生形成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智慧,是简单的经验积累,还是别的什么智慧?另一应当思考的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是否与“数学思想”一样也具有超出数学本身的普遍意义,即是对于大多数将来未必从事任何与数学直接相关工作的学生仍然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结:关于“课标”学习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条建议(1)与片面强调理论的指导性作用、特别是迷信专家、盲目地追随“潮流”相对照,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自己的独立思考,并应积极提倡“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也即
16、应当始终集中于这样一个思考:这些新的理论主张对于我们改进教学究竟具有哪些新的启示? (2)立足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教育事业不断前进、包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并应大力提倡“反思性实践”这样一个关于教师工作的新定位,也即应当将积极的教学实践与认真的总结与反思看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3)作为理论与教学实践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在明确倡导“理论的实践性解读”的同时,我们也应大力提倡“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准。 三、如何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背景:“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学术研讨会(2013,6于上海) 刘兼:“从证据出发展望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
17、”。 笔者的看法:相对于如何评价过去10年的数学课程改革而言,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如何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相关的论述 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建国以来8次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教训:积累甚少,每次都是从头开始! “中国数学教育积累得太少,否定得太多。一谈改革,就否定以前的一切老是否定自己,没有积累。” (张奠宙)插入: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3) 方裴卿(温州市教育学院),“课程改革批评:来自基础教师的另类思考”,新课程研究,2103年第3期 “要抛弃讨好式的奴才思维与官大学问大的决策方式,抛弃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的寇冕堂皇的却几无所用的套话,应该正视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教育教学问题。” “但有些教育行政官却
18、不愿意深入学校,了解教师,宁可相信书面总结、经验汇报、数据报表、图片展览,仿佛总结材料中的事实越动听,统计表格中的数据越好看就代表课改实施成效越好。问题是,总结中的事实,表格中的数据可信吗?你相信总结中的事实、表格中的这些数据吗?可我们的教育行政官员相信了,以为有了这些,课改就成功了,不愿也不肯眼见为实。”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两个关键(1)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2)发扬成绩,真正“做细做实做深”。(1)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例4 这算不算一种误导? (1)数学教学只讲“情境设置”,却完全不提“去情境”?(2)数学教学只讲“算法的多样化”,却完全不提“必要的优化”?(3)数学只讲
19、“动手实践”,却完全不提“活动的内化”?(4)只讲“过程的教育”,却完全不考虑“结果”?例5 中间环节的缺失问题:什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为明显的特征?什么又是这方面工作最为薄弱的环节? 相关的论述 “三维目标”与“自主、合作、探究”可以被看成“新课程”的主要标志。(余慧娟、钱丽欣,“未来的课堂:解放人的自主性与个性关于十年课程教学改革的讨论” ,人民教育2011年第24期 进一步的思考 如果说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即可被看成教育工作的两个“端点”,那么,什么又是这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 (1)从实践的层面看:“学校文化”与“学科文化”的建设;(2)从理论的层面看:“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研究
20、与建设。(2)真正“做细做实做深” “做实”,而不是追求形式,专做表面文章; “做细”,而不是满足于“大而空”的口号; “做深”,而不是固步自封,始终看不到任何的进步。四、聚焦“数学思维” 基本认识:这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贡献,即是明确提出了所谓的“三维目标”:数学教育不仅应当十分重视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很好掌握,也应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并应高度重视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 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进步 在这方面我们也可看到一线教师的重要进步,即是由当年对于数学思维教学的普遍怀疑逐步转向了基本认同,并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当年的普遍心态:“数学思想方法,想说爱你不
21、容易”(湖南教育,2008) 小学数学不必提什么数学思想吧?那有什么意思呀?真的搞不懂,你们的学生个个是天才吗?对学生没有必要说这个事吧? 小学生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怎么能体验和理解那个东西(数学思想方法)呀? 对小学生谈数学思想是有点虚的感觉呀。 和小学生谈什么所谓的数学思想有一点拨苗助长的味道。现今的情况 数学思维的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观摩的一个热点。 一些经典的课例:(1)“植树问题”的教学;(2)“找次品问题”的教学;(3)“认识方程”的教学。当前的紧迫任务 数学思维的“清楚界定”与“合理定位”。 应当清楚地指明: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究竟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特别重要的?进而,我们又
22、应依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清楚地指明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在上述各个方面究竟应当帮助学生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当前的应有思考 那么,我们又应如何去看待“新课标”中对于“(数学)基本思想”的突出强调?特别是,由于这一主张与先前关于“三维目标”的提倡显然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就应深入地去思考:这一主张对于我们改进教学究竟具有哪些新的启示?可能的解答(1)对于“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和“数学模型的思想”这样三种“基本思想”的突出强调。(2)关于数学思想的层次区分,也即关于“基本数学思想”、“一般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的进一步细分 。相关的论述(顾沛) “由上述数学的基本思想演
23、变、派生、发展出来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 “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有: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等。” “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有: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联想类比的思想,普遍联系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等。” “由数学建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可以有: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等。”由“数学思想”到“数学方法” “在用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对某一类问题反复推敲,会逐渐形成某一类程序化的操作,
24、就构成了数学方法。数学方法也是具有层次的。数学方法不同于数学思想。” 应有的思考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做? 两种不同的立场:(1)传统的作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2)“理论的实践性解读”:深入地思考这些说法是否真有道理,它们对于我们改进教学究竟又有哪些新的启示?具体建议(1) 数学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具体知识内容的理解深度,因此,我们决不应将所谓的“基本思想”看成抽象的教条,乃至“事后诸葛亮”式去开展所谓的“研究”,也即将各个教学实例贴上相关的标签以装点门面;恰恰相反,我们应当以数学思想的分析带动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或教学。同样的建议:关注多种不同的声音 克莱因,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课程标准 合肥 师范学院 置换 教学 能手 初中 数学 数学课程 标准 另类 解读 新版 郑毓信 教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