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春天的古诗(15篇).docx
《2022年关于春天的古诗(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关于春天的古诗(15篇).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关于春天的古诗(15篇)关于春天的古诗(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确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春天的古诗1题都城南庄唐代: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照旧笑春风。译文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艳丽桃花。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所终何处,只有桃花照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注释都:即国都,指的是唐朝京城长安。人面:指的是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不知:一作“秖(zh)今”。去:一作“在”。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2、。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宋代: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译文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观赏这漂亮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明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绚丽。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瘦长的柳条,特别轻飏。注释系(x):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杏花雨:即清明前后杏花盛开季节的雨。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
3、风。临安春雨初霁宋代: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译文近些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雪白的衣衫,清明季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注释霁(j):即雨后或雪后转晴。世味:译为人世味道;社会人情。客:客居。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合之地,故称。深巷:很长的巷
4、道。明朝(zho):即明日早晨。矮纸:指的是短纸、小纸。斜行:倾斜的行列。草:指草书。晴窗:光明的窗户。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水纹幻变成种种形态。素衣:原来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忧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关于春天的古诗21、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是谁家精致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家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鉴赏这首诗写乡
5、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详细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即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视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非常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好像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
6、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隐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样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其次句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匀称、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出名的
7、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简单惦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全部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受之深,乡思之切。短短的一
8、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酷爱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家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揣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很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其次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
9、发思念家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剧烈的共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日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热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安静下来。李白也许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静静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其他的事,一曲笛
10、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好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缓缓,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宁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好像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好像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原委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
11、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示意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心情。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剧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与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与读者去揣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
12、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充满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照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缺不堪了,
13、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从前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充满,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建了一片荒芜凄惨的气氛。“国破”与“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剧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厚,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齐、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有,草木杂生。这
14、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剧烈的黍离之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当欢呼雀跃,唱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伤心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苦痛,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给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妙的景象,越会增加内心的伤
15、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悲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厚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绵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旧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短暂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斗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斗争是一封家信赛过“万金”的真正缘由,这也是全部受斗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阔人民反对斗争,期望与平安
16、定的美妙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始终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有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别写到自己的苍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改变,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苦痛与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实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厚,而又含蓄凝练,言简
17、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绽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与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终写到自己的哀怨与苍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建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酷爱国家、期盼与平的美妙愿望,表达了大家一样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
18、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鉴赏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许多。这诗到处扣紧环境与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与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
19、欣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与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朝气。黄莺与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宛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起先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与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万紫千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
20、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与“才能”又是诗人视察、观赏的感受与推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调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精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爽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
21、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出名的要算是唐朝与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与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仰慕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很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朝气,而且将诗人本身沉醉在
22、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与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其次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起先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起伏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好像眼看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阔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深刻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关 春天 古诗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