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曲折发展.pdf
《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曲折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曲折发展.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审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1i惹誓?h:二jj j。每。#!_j: o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曲折发展蒋 锐摘要当其他几个欧洲国家已纷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开始建立近代宪政民主政体的时候,德意志却依然处于邦国林立的封建割据状态,经济政治发展十分落后。直到1871年,随着俾斯麦王朝战争的胜利,才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帝国宪法,宣告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宪政民主政体的产生。19世纪末,随着德国军国主义的泛滥,这一立宪政体大大受到削弱,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瓦解。一战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及其政治体制,曾被视为西方完政民主制度的典范,但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掌权,这一政体便很快为
2、法西斯独裁统治所取代,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可耻失败。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两个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它们在此后的40多年中各自探索和建立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宪政民主政体。1990年10月两德统一后,德国的宪政民主制度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关键词德国;宪政民主;民主制度;帝国宪法;魏玛共和国;政治体制(中图分类号13751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一(2013)01一0084一09与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相比,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发展历程要曲折复杂得多,这是与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曲折复杂性以及德国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兴衰相联系的。当英、法、西、荷等国已纷纷走上资
3、本主义发展道路,开始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和近代宪政民主政体的时候,德意志却依然处于邦国林立的封建割据状态,经济政治发展十分落后。直到1871年,随着俾斯麦王朝战争的胜利,才第一次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德意志帝国,即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和实施,宣告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宪政民主政体的产生。这是一种“德国式”的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19世纪末,随着德国军国主义的泛滥,这一立宪政体大大受到削弱,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瓦解。一战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及其政治体制,曾被视为西方宪政民主制度的典范,但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掌权,这一政体便很快为法西斯独裁统治所取代,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可
4、耻失败。二战后,德国逐渐分裂为两个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它们在此后的40多年中各自探索和建立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宪政民主政体。1990年10月两德统一后,德国的宪政民主制度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德国早期的宪政民主努力在德意志,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的最初尝试是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开始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基金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德国宪政简史”(2009GN017)作者简介蒋锐,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政治学-9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250100。84万方数据个欧洲,尤其震撼了其东部邻邦德国,正如恩格斯所说:“法国革命像霹雳一样击中丁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它
5、的影响非常大。极其无知的、长期习惯于受虐待的人民仍然无动于衷。但是整个资产阶级和贵族中的优秀人物都为法国国民议会和法国人民齐声欢呼。”在法国革命影响下,德国到处都爆发了暴动、罢工和抗议运动。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运动中,1793年3月格奥尔格福斯特领导建立的美茵兹共和国,成为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开先河者。“这是在德意志土地上出现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自伟大的农民战争结束以来在德意志的一部分土地上第一次要消除封建桎梏的严肃尝试。在这个共和国中,所有的大地主、所有的世俗诸侯和教士诸侯都被赶跑了。整个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在共和国宪法基础之上并在资产阶级意义之下加以改造了。”口但由于当时德国资
6、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和两面性立场,也由于德意志国家和民族的割据分裂,难以聚集起推翻封建势力、废除封建关系所必要的革命力量,所以美茵兹共和国存在不到四个月就在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武力进攻下被摧毁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失败后,拿破仑迫使德意志第一帝国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在1806年7月签订莱茵联邦条约,将莱茵河畔和南德意志的16个邦组成了依附于法国的“莱茵联邦”。同年8月,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弗兰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德意志皇帝”称号,正式宣告了存在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此后,处在拿破仑直接统治下的莱茵联邦开始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如取消农奴制、颁布公民法典、实施资产阶级立
7、法等。这些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宪政民主政治的发展,也为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遭到惨败的普鲁士王国,被迫于1807年7月同法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提尔西特和约,丧失了一半以上的领土和居民,并须向法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标志着普鲁士封建统治崩溃的开始,促进了德国资产阶级变革时代的到来。迫于严重的政治、军事、经济危机以及拿破仑的压力,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不得不先后任命卡尔冯施泰因和卡尔冯哈登贝格为首相,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即所谓“施泰因一哈登贝格改革”。改革极大地动摇了普鲁士的封建基础,为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虽然没能使普鲁士立即成为一个
8、立宪民主国家,却促使它开始从封建专制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从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因此,“施泰因一哈登贝格改革不仅仅是普鲁士的事情,而且具有全德意志的意义,可以看成是德意志近代史的开端”,也是德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开端。随着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保守势力又开始着手复辟封建制度。维也纳会议决定解散莱茵联邦,使该地区重新陷入分裂状态。1815年6月,在沙俄的干预下,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汉诺威和符腾堡组成“五强委员会”,签署了德意志联邦条例,宣布组建“德意志联邦”以取代1806年解体的第一帝国,并设立了一个“联邦议会”。然而,这个所谓的联邦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松散的邦联。该条例
9、第13条规定:“在联邦的所有各邦中将制定一部邦议会的宪法。”H3此后,一些邦陆续颁布了所谓的“等级议会组织法”,但据此产生的邦议会“往往不过是中世纪等级会议的翻版,其权限多半是很小的”1。在普鲁士,威廉三世也装模作样地委派了一个委员会来拟定宪法草案,然而随着德国立宪运动的高涨,这个宪法根本未能出台。由于封建统治者并没有真心打算给人民以民主和宪政,所以德意志新兴资产阶级领导人民纷纷行动起来,为争取政治自由而斗争,在1815年春掀起了“立宪运动”。在立宪运动的推动下,南德四邦即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一达姆施塔特,于18181820年间率先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成为德国
10、宪政民主制度的实验场。到20年代中期,在德意志联邦当时的38个邦中,已有29个颁布了宪法哺1。30年代以后,中德和北德诸邦也大多过渡到君主立宪政体,只有最大的两个邦普鲁士和奥地利,直到1848年3月德国革命爆发前仍没有颁布宪法,继续维持着君主专制政体。但整个来看,在18151830年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推动下,德意志诸邦的立宪实践取得显著进展,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成为近代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开端。二、1848年革命后德国宪政民主政治的发展就在德国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另一支政治力量也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那就是德国无产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同封建主
11、义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且日益尖锐。在这种斗争中,产业工人和手工业工人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反对封建主义、争取自由和统一的运动,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组织,如1836年由德国流亡无产者在巴黎建立的“正义者同盟”。1844年6月,普鲁士境内的西里西亚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德国工人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对于这次起义,马克思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西里西亚起义是恰恰在开始时就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西,那就是对无产阶级本质的意识。这次起义的行动本身就具有这种优越性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帮助下,正义者同盟于
12、1847年6月在伦敦改组为国际性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成为世界第一个丁人阶级政党组织。85万方数据德意志封建诸侯在政治上的反动统治以及由农业歉收所导致的经济、财政危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热情的高涨,再加上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成熟和组织上的发展,促成了德国革命时代的到来。当1848年巴黎二月起义打响了欧洲革命的第一枪后,德国革命的烈火便被迅速点燃起来。革命首先从毗邻法国的南德四邦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德意志联邦,尤其在德国封建反动势力的两个中心奥地利和普鲁士,革命运动的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3月13日维也纳爆发革命并取得初步胜利,反动首相梅特涅被赶走,奥皇斐迪南一世被迫同意取消书报检查制度,实
13、行立宪。3月18日柏林也爆发了革命,迫使普王威廉四世同意实行立宪、改组政府和完成德国统一大业。德国1848年革命是一场反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国家统一,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和民族问题。尽管德国工人也是革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他们还没有组织成为一个团结一致的阶级,没有成熟到做好夺取政权的准备,所以只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有生力量发挥作用。就在德国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原本形同虚设的德意志联邦议会也加紧了活动,试图促成德国统一并确立自己在整个德意志的领导权。1848年3月21日,一些资产阶级代表在法兰克福召开预备国会,确定由它
14、负责筹备全德国民议会的选举和召开。5月18日,全德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故称“法兰克福议会”。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法兰克福议会于6月29日选举奥地利约翰大公为“德意志帝国执政”,并组建了“帝国政府”。然而,该议会和政府只不过是两个形同虚设的空架子,对各邦封建诸侯毫无约束力。此外,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对工人运动的畏惧,他们也不可能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而是见好就收,很快转向与封建反动诸侯合作的立场,导致了德国革命的迅速失败。巴黎六月起义失败后,德意志的反动势力也加紧了对革命运动的疯狂反扑,奥地利政府先后镇压了维也纳的八月工人示威和十月人民起义,标志着奥地利革命的失败。在普鲁
15、士,威廉四世于11月2日任命了一个以勃兰登堡伯爵为首的反动内阁,遭到国民议会反对,于是他便宣布解散议会,强行颁布了一个很不彻底的宪法。就这样,普鲁士革命也宣告结束了。随着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反动势力的获胜,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个最大的邦都试图按照自己的利益解决德意志统一问题,而在法兰克福议会中,自由派资产阶级也围绕这一问题分裂成“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两个派别。前者主张以奥地利为首统一整个德意志,后者主张以普鲁为首建立一个不包括奥地利的德意志国家。1849年1月,法兰克福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首,86的、把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帝国”。3月28日,法兰克福议会在一片争吵声中最后通过
16、了帝国宪法,即所谓法兰克福宪法,并选举普王威廉四世为帝国皇帝。根据宪法,德意志帝国由36个邦组成,各邦在内政上独立;帝国首脑称为“德意志人的皇帝”,拥有任命内阁、宣战、媾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中央政府负责外交和军事,有权制定陆海军立法和关税政策,拥有铸币权;帝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由两院组成,下院称人民院,每三年经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选举产生,上院称国家院,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通过的法律皇帝不能否决,只能拖延执行哺o。可以说,法兰克福宪法是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最民主的一部宪法,是德国资产阶级试图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统一国家的尝试,是符合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但反动的威廉四世却
17、拒绝承认该宪法和接受皇冠,其他一些大邦尤其是南德诸邦也拒不承认它。在此情况下,法兰克福议会于5月4日通过决议,号召各邦政府、立法机关以及全国人民承认帝国宪法,在全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护帝国宪法运动”。在南德诸邦,这一运动迅速演变成武装起义,护宪力量与反对宪法的政府及其军队展开了激烈搏斗。然而,当广大人民通过浴血奋战来保卫帝国宪法的时候,法兰克福议会中那些软弱的资产阶级议员却并没有与革命人民站在一起进行斗争,而是仍寄希望于普鲁土国王。5月14日,普鲁士全权代表来到法兰克福,要求把帝国执政的位子移交给普鲁士国王,并宣布该议会通过的一切法律包括宪法无效。在此情况下,部分议员被迫离开议会并宣布与宪法
18、断绝关系,其余的则逃到斯图加特,在那里组成了一个所谓的“残余议会”,后被符腾堡政府派军队强行驱散。在各邦政府军和普鲁士军队的联合镇压下,这场“护宪运动”很快就失败了。到1850年底,在沙俄的干预下,又重新恢复了旧的德意志联邦和联邦议会。法兰克福宪法及其立宪民主的尝试就此流产了。1848年革命失败后,整个欧洲普遍进入了一个政治上的反动时期,德意志也是如此。尤其在奥地利,甚至废除了1849年的自由主义宪法,取消了议会,重新实行出版限制,完全退回到君主专制政体。但政治上的倒退并未阻止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在五十年代,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快速发展,导致了容克贵族封建大地产的全面瓦
19、解,促进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阻止新的革命爆发,普鲁士统治者不得不对资产阶级做出某些让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矿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到六十年代初,普鲁士已基本上从一个封建君主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国。1861年威廉一世继位后,为加强普鲁士的军事实力试图进行军事改革,需要资产阶级提供庞大的财政支持,但遭到议会下院资产阶级代表的反对,于是他便解散了议万方数据会。次年5月,新选举产生的议会继续否决政府的所有军事改革预算,造成政府与议会冲突的进一步升级,甚至有引发革命的危险。在此形势下,威廉一世决定任用铁腕人物俾斯麦担任首相。俾斯麦上台后,根本不理会议会的意见,不经议会同意就开始执行
20、军事改革预算,甚至还在1863年5月让国王下令解散议会,这样政府就可在议会解散期间任意开支军事改革费用了。这种做法遭到自由派资产阶级议员的强烈反对,指责他“违宪”,于是围绕普鲁士军事改革而产生的争执就演变成了一场“宪法之争”。这场斗争一直持续到1866年。在此期间,普鲁的军事改革取得显著成就,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俾斯麦还迫使议会不得不向政府屈服。1866年7月,俾斯麦向新选举产生的议会提出“和解”,假意地请求议会“赦免”他的政府在过去4年中未经议会同意而采取的“违宪”行为,议会代表们则就坡下驴,不仅接受了他的“赦免提案”,而且还决定大大增加该年度的军事开支。所谓的“宪法之争”就此结束。与此同时,
21、普鲁士在对奥地利的战争中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双方子1866年8月缔结布拉格和约,规定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事务之外,解散旧的德意志联邦,由普鲁士领导建立个莱茵河以北的“北德意志联邦”,南德各邦则继续保持主权的独立。接着,北德24个邦缔结了联邦条约,并在次年4月经普选产生的制宪国会上通过了北德意志联邦宪法。18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这部宪法,完全是在俾斯麦主导下制订的,其内容与后来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相似。尽管与法兰克福宪法相比,北德意志联邦宪法有很大的退步,但据此建立的新联邦却大大促进了德国统一的进程,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联邦内部,取消了一切关税限制和交通限制,实行了统一的币制和度
22、量衡,交通、邮政、电信等事业也统一起来;对重要经济问题实行统一的政策措施,各邦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贸易也由联邦统一主持。此外,北德联邦还与南德诸邦缔结了关税协定,规定了共同的关税和贸易措施,建立了共同的关税议会,成为一个在经济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全德机构,大大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第二帝国时期的君主立宪政体在1871年以前,实现民族与国家的统一、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始终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也是好几代人的梦想。但德国走向统一的道路却是漫长而曲折的。早在19世纪初,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人为代表的自由派资产阶级就已经开始为实现经济上的统一而努力,即建立一个全德意志的关税同盟,李斯特本人
23、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使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统一起来的伟大先驱者”【9】。1819年4月,他为消除各邦经济分裂主义所造成的障碍,在法兰克福领导建立了“德意志工商业协会”,在整个德意志引起很大反响,不久即成为主张经济统一的资产阶级的核心组织。由于普、奥封建势力对该协会采取压制态度,所以李斯特后来主要奔走于南德各邦政府之间,为建立“南德商业同盟”进行斡旋。1820年5月,南德诸邦率先缔结了关税条约,后于1828年正式建立南德商业同盟。次年,普鲁士也与该同盟缔结了条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834年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包括18个邦,占德意志领土的四分之三,参加同盟的各邦彼此免除一切关税。此后,又有一些邦逐渐
24、参加进来,从而使一个巨大的德意志内部市场得以形成。经济上的统一为政治统一铺平了道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统一与自由运动”的推动下,尤其在五十年代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影响下,德国的民族统一运动也普遍高涨起来,不仅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民族统一,连一些封建诸侯和容克贵族也对统一问题变得积极起来。在此浪潮中,1859年9月建立的“德意志民族协会”发挥了重大影响。该协会是德意志境内第一个跨邦的政治组织,试图把所有自由派和民主派联合在一起,其成员大多来自中上层资产阶级,也包括一些重要的工业家和金融家。但在民族统一的道路问题上,协会成员意见不一,难以达成共识,始终摇摆于“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方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国 宪政 民主制度 曲折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