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学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戏学习目标1.掌握并落实重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2.梳理课文的脉络,理清文章的线索。3.体会平桥村人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在社戏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惮()絮叨()怠慢()撺掇() 踱() 凫()蕴藻() 家眷() 吁气()归省() 行辈() 偏僻()宽慰() 嘱咐()2.理解词义。(1)怠慢:(2)宽慰:(3)撺掇:(4)絮叨:(5)踊跃:3.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中国现代伟大的、。原名,字,浙江绍兴人。著有小说集,散文集。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2.文章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结合文
2、章内容说说理由。3.通读全文,思考:能否把题目社戏改为童年?为什么?三、局部探究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心中是“乐土”?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看戏前“我”遇到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双喜和六一公公是文中众多人物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两个人,哪一个是详写的?他们两人都对“我”母亲打过“包票”,对小说中的这两个情节你是怎样理解的?4.如何看待双喜他们偷豆的事情?5.那夜“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作者为什么在结尾称赞“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四、揣摩语言1. 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3、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结合下面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1)“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2)“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五、课外延展腊八粥冰心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
4、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
5、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
6、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子)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1979年2月3日凌晨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dnxdaodicunduodufynjunxxnhnpwizh2.(1)冷淡(2)宽解安慰。(3)从旁鼓动人做某事。(4)翻来覆去地说。(5)情绪热烈,争先恐后。3.鲁迅文学
7、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豫才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整体感知1.主要叙写“我”儿时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坐航船去赵庄看戏的事。2.主要人物:迅哥儿、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外祖母、母亲等。示例 我最喜欢双喜。因为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他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头领。(结合文章内容略)3.不能。因为鲁迅先生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他只不过是通过盼社戏、看社戏、想念社戏,来表达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感情、那特有的农村风光、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改成童年,题目涵盖的内容不如原文丰富,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符。三
8、、局部探究1.在这里“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钓虾、放牛等乐事;可以到赵庄去看社戏。2.三次波折:一是叫不到船;二是不准和别人同去,外祖母担心;三是外祖母又怕都是小孩,不可靠。三次转机:一是八叔的航船回来了;二是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三是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表达作用:使故事波澜起伏,既烘托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又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能干的特点。3.详写的是双喜。“我”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在母亲和外祖母面前打了包票,这表现出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六一公公给“我”母亲送豆,打包票,表现了其纯朴、宽厚的性格特点。4.“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9、;“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5.不好看。(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2)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因为“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受到这么纯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这样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四、揣摩语言1.(1)“朦胧”本义指月光不明。在这里当动词使用,有“融化”“融为一体”的意思。月色与水汽融为一体,到处都是朦胧一片,更烘托了“那夜”环境的优美、静谧。(2)“踊跃”,照应前面的“起伏”,淡黑的连山蜿蜒起伏,在月色中好像是跃动的黑色兽脊,写出了舟行水上远眺连山的动态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2.比喻。作者把“船”比喻成“大白鱼”,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又符合儿童的视角和心理,突出了一群孩子看戏归来的愉悦。3.(1)双喜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出他考虑事情非常周到。(2)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阿发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
限制150内